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于制定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10:1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孙清云

  同志们:我受市委常委会的委托,对《中共西安市委关于制定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建议》的形成过程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制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对于指导全市在今后五年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对制定“十一五”规划高度重视,《建议》的起草工作,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及早考虑和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委《2005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要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上半年,市委常委会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建议》作为整改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前期调研工作做了安排。为了起草好《建议》,8月下旬,市委常委会决定,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宝根同志为组长,市委副书记李书磊,市委常委、秘书长丁健,副市长杨广信为副组长,郝小奇、刘维健等同志为成员的《建议》起草组。《建议》初稿形成后,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专题研究,对重要内容、重大问题和关键提法进行了充分研究讨论。纯清同志对起草工作十分重视,就《建议》的指导思想、把握的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讲了重要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一结束,市委常委会立即进行传达学习,要求起草组对照中央的《建议》和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认真修改,使市委的《建议》更好地体现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10月底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结束后,市委常委会立即对省委全会精神进行了认真传达学习,要求起草组按照省委全会精神,对《建议》稿进行认真修改。11月12日,市委常委会又认真学习了曾庆红同志视察陕西的重要讲话,《建议》稿按照庆红同志对西安发展提出的要求作了进一步修改后,市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了《建议》稿,决定将《建议》稿提交市委全委会议讨论审议。

  《建议》是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去年3月,市发改委采取社会公开招标与部门委托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22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和48个专项规划的编制。今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分9个专题,到20多个城市,就会展经济、城中村改造、国企改革、工业经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和谐社会、城市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考察。从8月下旬开始,由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牵头,又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农业产业化以及交通等方面,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着手制定方案和规划。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起草好“十一五”规划建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议》广泛征求了全市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建议》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就积极与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研究讨论,认真听取意见,对“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工作进行梳理归类。《建议》还注重与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双向互动、互为支撑,做到了齐头并进,互相衔接。10月29日,市发改委组织召开西安“十一五”规划高层专家咨询会,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的规划《纲要》和《建议》起草提供咨询。在市委常委会第二次讨论并原则通过后,将《建议》印发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和各区县、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广泛征求意见。11月2日,纯清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起草工作还注重了借助媒体平台,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都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采纳,先后九易其稿。可以说,《建议》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的过程。《建议》的起草过程,也成为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凝聚智慧、统一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

  二、《建议》是在总结我市“十五”成就和经验,分析未来五年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工作部署,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成功战胜非典、禽流感疫情和洪涝灾害的挑战,保持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势头,“十五”计划预期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五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保持了13%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的大关,今年预计达到12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00亿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达到2544亿元,超过“十五”前51年的总和。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9270元,比2000年增加29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363元,比2000年增加1019元。五年来,我市形成了“四区一基地”发展的新格局。高新区、经开区“二次创业”成效显著,曲江新区发展步伐加快,成立了灞生态区和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经济发展布局更加合理,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完成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建设投入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达到57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五年来,我市出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区县经济发展的新转机。去年粮食生产扭转了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减产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从1995年开始的增幅连续下降的趋势,并且首次出现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好势头。五年来,我市迈出了改革开放、国际化发展的新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对外贸易增势强劲,直接利用外资成绩喜人,外资少的局面正在改变。一大批国内知名展会在我市举行,西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全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五年,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发展难题,丰富发展内涵,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了“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和“依法治市”新的发展方略,确立了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新的发展定位,这对我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全面的、长远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回顾和总结,《建议》指出,这些成就,为我们争取“十一五”更快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在这个基础和新的起点上,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西安“十一五”时期一定能够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建议》全面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跨国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快,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发展有利。从国内看,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正面临着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的新阶段,转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沿海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内地加速转移,为我们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全省看,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着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做大做强西安城市圈,为我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我市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将使我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等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和投资支持。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经济总量跃上了新台阶,主导产业已经明确,经济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明显加快,已经进入了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阶段。我市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方略、发展定位的提出和确立,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巨大热情。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西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国内城市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对我们造成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工业体量不大、民营经济规模偏小,科技文化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科学管理城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重,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艰巨。为此,《建议》提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广阔的发展视野,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实现西安更快更大更好地发展。

  三、关于《建议》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建议》按照中央和省委《建议》的精神,结合西安的实际,提出了我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实施规划立市、科教兴市、产业强市、文化名市、环境优市、依法治市发展方略,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及国内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和壮大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彰显古都风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西安,向着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需要着重说明强调的是,对西安这样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区域中心城市来说,“十一五”期间,必须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们不能在低速度中寻求平衡,而是要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走出一条又快又好发展的路子。在做到“快”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好”,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效益,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要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主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上来,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建议》同时明确提出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的“八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四化”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彰显古都特色,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必须以城乡统筹为重点,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西安;必须坚持六大发展方略,确保“四个建设”同步推进。这八条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城市建设、科技教育、资源环境、改革开放、和谐西安等方面。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年均13%左右的目标。省委《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11%左右。市委常委会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西安已经进入了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加快变化、加快提升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西安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只有这样,西安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率先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市委《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这一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按照这一速度,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500亿元以上,按现行价格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比2000年翻两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多。这比市委以前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更高了一些。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在征求意见时各方面也都比较赞同这个目标。

  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尽管我市每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我市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压力和潜力都很大,提出这一目标对我市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四、关于《建议》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市委的《建议》共分十个部分,基本内容与中央和省委的《建议》是相衔接的。第一部分全面回顾了“十五”期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形势,第二部分明确了西安“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第三至第十部分提出了西安“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的八项主要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西安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在主要任务中把“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单独成篇,并放在靠前的位置。在《建议》起草的调研和讨论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激发新一轮财富涌动的载体。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五”时期,尽管西安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但受政府以财力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容纳能力的制约,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与西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匹配。因此,必须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西安“十一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工业是创造社会财富最主要的领域,工业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迅速扩张工业规模,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构建和谐西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把这两部分内容突出出来,专门作为两个部分单独来写。

  关于《建议》的第一、第二部分内容,在前面已经讲到,这里不再重复。

  第三部分是优化城市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议》强调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空间结构,形成新古分治、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大都市形态。二是保护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做好以隋唐长安城棋盘格局、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工作,逐步把西安建成一座保存、延续和张扬中华文明的人文之都。三是加快“四区一基地”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城市形态。四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实施西安铁路枢纽扩能、城市地铁、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城市综合交通改善等项目,构建便捷通畅的立体交通网络。五是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和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第四部分是壮大主导产业,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建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路子。一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作用。要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切实的措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的强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强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地位。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工业的重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振兴装备工业是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任务。要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业的新优势,壮大装备制造业,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大力发展旅游、现代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现代服务和文化产业是发挥我市人文、地缘和山水优势的必然选择;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旅游业,加快发展会展、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西安文化走向世界。四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十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一批过五十亿的强势企业,一批过二十亿的“小巨人”企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五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和难点都在农村。从我市的情况看,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差距,而是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从全市人民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从城乡人民都获得大体均等的就业、住房和接受教育的机会,都享有大体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都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出发,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逐步缩小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指出,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六部分是坚持科教兴市,积极构筑西部人才高地。当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主要由资本、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支撑,向主要由知识、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本支撑转变的特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科技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必须破解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建议》从充分发挥西安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出发,强调继续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使科教智力资源真正成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建设中国创新城市的目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增加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积极构筑人才高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快建设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七部分是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完善,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十一五”期间,我市面临的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涉及面广,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更大决心、更大气力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安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等。

  第八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给土地、供水、供电、供气、用煤等环节带来的压力,以及煤炭、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消耗增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西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再生、循环”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强秦岭北麓的生态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建设与恢复城市水系、自然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三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和净化工程,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的目标。四是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宣传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形成环保的行为模式和消费方式,养成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第九部分是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西安。《建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构建和谐西安纳入发展的内涵,以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在构建和谐西安进程中取得明显进展。为此,《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构建和谐西安的主要任务,包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等。

  第十部分是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议》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这部分内容包括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

  五、关于《建议》起草中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结合西安实际,突出西安特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结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深入领会这次全会精神,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市委《建议》贯彻了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努力在结合西安实际上下工夫,在突出西安特色上做文章。通过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科学预测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措施更加符合西安的实际,更加具有自身特色。

  二是注重体现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市委《建议》是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不可能包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建设、人民生活的重点项目或者具体指标,不宜提得很多或列得很细,更全面、较具体的内容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体现。因此,《建议》侧重阐明未来五年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三是把握好政策连续性和工作阶段性的要求。“十五”以来,市委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如“四化”发展理念、六大发展方略、五大主导产业等,这些要继续坚持,《建议》中也作了强调和重申,同时根据“十一五”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这样,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也突出了“十一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点。

  同志们,市委常委会提请全会审议的《建议》,是指导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把《建议》修改好、完善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