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二十三个民族共建和谐牛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1:10 北京日报

  牛街东里社区平房改造,回族聋哑人马骅夫妇打着哑语对拆迁人员说:“我们不挑新楼房面积,不挑朝向、楼层,只要还和张慧兰家做邻居就行。”汉族居民张慧兰一家与马骅夫妇做了十多年的邻居,张慧兰帮助马骅夫妇买菜、照顾孩子,饮食也非常尊重回民习惯。如今,他们两家还住同一栋楼,同一楼层。

  不足1.4平方公里的牛街居住着23个民族,回族占了五分之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各不相同,这里的居民多年来团结、互助,和谐生活。这两年,牛街改造完成,牛街人的和谐生活又注入了很多新内容。

  互相尊重一家亲

  不久前,牛街东里社区汉族居民马大娘买菜回家,一上电梯,就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拎着一块大肉站在里面。马大娘跟着上了楼,确定他是本楼住户后,马大娘上前说:“同志,咱这楼里住着很多回族兄弟,以后买肉您能不能在市场里包裹好带回来。”这位刚搬来的新住户痛快地答应了。

  居住在牛街的各族群众都把尊重少数民族生活、饮食习惯作为自觉行动。牛街的中心地带,机关、企业、学校都开设清真伙食。

  互相尊重一家亲。一次,一位牛街民政干部到回族老人家中走访,正巧遇到老人在做礼拜。为了尊重老人的民族习惯,他在瑟瑟的寒风中整整站了半个小时。当老人做完礼拜走出家门,才发现屋檐下还站着一个人。老人感动地说:“孩子,真让你受委屈啦!早知道你来了,说什么也不能让你在这儿冻着啊!”

  牛街街道干部自豪地告诉记者,牛街几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起因民族生活习惯而引发的民族纠纷。

  牛街除了回、汉居民,还有满、蒙、维吾尔等各族群众。吐鲁番餐厅的很多员工就是维吾尔族,每当有新员工到来,各族群众都主动帮他们租房子解决住的问题,让这些远方来的年轻人消除了远离家乡的寂寞和初来异地的不适。每当社区组织文娱活动,吐鲁番餐厅的姑娘、小伙儿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跳舞助兴,为穆斯林风格的牛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维吾尔风情。

  相互理解促和谐

  穆斯林每次礼拜前都要沐浴,用水量较大。为了方便社区中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牛街社区的干部们积极与市政部门联系,确保牛街清真寺的用水。牛街社区干部张连慈介绍说:“从水的供应上,政府的节水办公室经常能够提供方便。用水量指标多给一点儿,价格上便宜一点,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特别是为穆斯林群众提供方便。”

  在这个特殊社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很多特殊政策,比如在牛街中心地区禁止开设非清真餐馆,餐饮、副食网点一律不得出售回民禁忌食品,保证牛羊肉生产和供给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让回族群众吃上“放心肉”。

  牛街改造后,路宽了,楼高了,居民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楼道卫生无人清理,装修扰民频频出现,新搬来的居民不懂民族习惯……

  为了解决新问题,牛街街道组织本楼党员带头成立了“楼栋自管会”,9个社区所有住宅楼内的居民只要在生活中遇见难题,发生纠纷,可以随时向本居民楼的自管会求助。新拓宽的马路车辆川流不息,很多父母没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8名楼栋自管会的老党员成立了夕阳红接送队,每天带着社区内的小学生一起过马路,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今年,牛街东里社区成立了一个新的社区议事、决策机构———社区党员代表会议。辖区内的邮局、餐厅等单位通过推荐党员代表参加会议的形式,以特殊居民的身份参加到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贡献力量。

  为更好地照顾辖区内的“空巢老人”,牛街街道办事处在全市率先推出“居家养老协管员”新型工作岗位,本月底,11位经过挑选和培训的居家养老协管员将正式上岗,为社区内的“空巢老人”进行安全、生活、精神及医疗方面的服务。

  全力建设新牛街

  穹顶、白墙、绿瓦,改造完成的新牛街处处体现着独特的风格。今年,一位牛街的居民出国8年后回到这里,坐着出租车围着牛街绕了几个圈,连连感慨:“牛街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记忆中的牛街是一条不到9米宽的小路,每逢牛街礼拜寺节日会礼,必须动用大量人力维持秩序或实施交通管制才能保证活动正常进行。而今的新牛街已经是一条40米宽、两旁建筑林立的大道。

  近十年来,市区政府用于牛街危旧房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修缮、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10亿元人民币。

  “吃不愁,穿不愁,提起住房愁上愁。”曾是牛街的真实写照,牛街也曾经是本市最大的危改区。那时候,许多家庭老少三代同住在一间小屋,冬不保暖,夏不避雨,一到汛期,街道干部全部忙着给老百姓修改危房,或到低洼院子抽水救险。

  1997年,市政府对牛街地区进行拆迁改造。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牛街高楼林立,绿草如茵,成为宣武区首个没有危旧平房的街区,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

  穆斯林群众有“围寺而居”的特点,开发过程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有关部门采取了“允许回迁,鼓励外迁”的原则,危旧平房居民回迁率高达90%。

  牛街的回族群众都说:“如今不仅房子、马路宽敞了,而且什么设施都有,咱们回族同胞日常生活,根本不用出牛街。”

  目前牛街已经形成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满足了少数民族儿童上学的需求。投资4000多万元、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民族敬老院也已经开工建设。牛街还有专门的回族殡葬所。

  为满足回族同胞和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新牛街道路两侧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网点,其中就包括国内规模最大的清真食品、用品专营店———牛街清真超市和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场。很多周边省市的回族群众都到牛街来买东西。

  目前全国最大、北京市惟一一家穆斯林特色的综合医院———北京市回民医院也坐落在牛街。2003年,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北京市回民医院的三个大楼和庭院进行了改造,不久前已经全面复诊。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