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山锦绣能如许尽是先烈血染成 追寻刘英生前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16:39 温州新闻网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连绵群山,大山深处,烙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进大山,仿佛走进了那段逝去的峥嵘岁月。在刘英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平阳山门、文成珊溪、泰顺峰文,来到了他生前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追寻他的足迹……

  战友情

  “首长非常爱护我们”

  讲述人:郑嘉顺(82岁,解放前曾任瑞安县委书记;建国后曾任中共温州地委书记)

  “和他一起工作四年,做过他的秘书,当过他的“小伙计”,他对工作很严格,对我们非常爱护。”回忆起刘英,82岁高龄的郑嘉顺打开记忆闸门,滔滔不绝。

  郑嘉顺是福建福鼎人,1935年,在革命大潮的影响下,12岁便加入浙南特委机关工作。1939年,全省党代会举行期间,被调到秘书处,此后四年多,郑嘉顺就一直在刘英身边工作。郑嘉顺的主要工作是帮刘英抄写一些中央下达的文件、信件等,然后转发给各地。在郑嘉顺的印象中,平常刘英对人非常亲切,谈笑风生,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但每次批阅文件时,刘英都一字不漏地看完,发现错误会重重批评。有时一些中央下达的重要文件,怕秘书抄写出错,他还会站在一旁监督。

  1939年,刘英把郑嘉顺调到丽水负责地下联络工作。为隐藏行踪,他们在丽水开了一家商店做掩护,刘英是老板,郑嘉顺是伙计。当时生活很艰苦,每人一个月生活费仅4元,温饱都成问题。郑老回忆说:“刘英对从小离家参军的小鬼头特别关心,经常嘘寒问暖,时常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买肉给我们吃,说我们是长个的阶段,营养要跟上。”李琳

  “首长生活十分简朴”

  讲述人:邓福坦(83岁,曾任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建国后曾任温州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

  “红小鬼,你们要好好学习。”这是刘英经常说的话。从1936年到1941年的5年岁月里,邓福坦一直在浙南特委机关,从红小兵成长为警卫员,经常聆听到刘英的教导。记得第一次见到刘英是在1936年12月的一天,当时只有14岁的邓福坦在泰顺县峰文村照顾十几名伤员,听说刘英同志来了,他和大伙一起去欢迎。刘英穿着灰色军装,军帽上的五角星特别亮,身材高大,十分威武。后来邓福坦报名参军,由于年纪还小被编到红小兵班。刘英对红小兵特别关爱,一有空就给他们讲军事、政治、文化,讲革命形势,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勉励他们好好学习。

  1939年,邓福坦成为一名警卫员,曾负责刘英的保卫工作。他说,刘英生活非常简朴,木板一铺就当床,一起吃大锅饭,结婚时连床也没有,就用稻草铺设。他经常教导红军战士“血可以流,命可以不要,但绝不能出卖党、出卖老百姓”。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爱写标语、搞调研,尊重民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方圣鲁

  亲历者

  81岁的郑志球老人:

  “刘英教我普通话”

  平阳山门镇大屯村位于400多米的高山上,是闽浙边临时省委驻地,刘英曾两次驻留此处。

  “我第一次与刘英相遇是1937年5月,他只逗留了几天;第二次相遇是同年11月,他驻留了4个月。我们一直在一起,那时我才13岁。”81岁的郑志球老人回忆起与刘英相处的情形时,心潮澎湃。他说,当时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刘英得知后就对他说:“你教我平阳话,我教你普通话。”郑志球一听很高兴,此后两人有空就一起互相学习。

  郑志球当时办有一个油印室,刘英经常将资料拿来油印,印好后就带着战士分发宣传,许多人在他的感召、帮助下,对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了。郑志球老伯说:“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群众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

  85岁的苏莲老太太:

  “刘英送来结婚礼”

  “我结婚时,刘英还送来红包和两床蚊帐。”85岁的老太太苏莲告诉我们,1937年底她结婚时,家里贫困买不起一件像样的物品,一家人为此发愁。这时刘英来了,他请苏莲夫妇唱歌、猜字谜,小屋里顿时活跃起来。刘英喝了一碗酒后,把一个红包和两床蚊帐塞给他们作贺礼。苏莲夫妇舍不得用崭新的蚊帐,几天后就将它们收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起来。“刘英很健谈,只要有他在,就会充满笑声。”苏莲老人对刘英的笑容至今难忘。尽管此后几度搬家,但那两床蚊帐一直保留着,直到自然腐烂,只留下一小片至今仍保存着。

  87岁的郑合欢老人:

  “刘英会双手书法”

  刘英在大屯村曾创办一所小学,教村民识字。

  谈起刘英,87岁的郑合欢老人说:“他很重视文化,常常对我们说,不识字就会受欺负,更难以打倒敌人,大家一定用心学。”郑合欢说,刘英还经常亲自到学校讲课。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还给大家宣传党的政策等。刘英离开大屯村后,这所学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郑合欢老伯告诉我们,刘英多才多艺,当时村里文化活动极其贫乏,刘英就组织了文艺宣传队,经常表演节目,为村民送来丰富的精神大餐。刘英经常教大家唱歌,还在台上表演书法。“他的双手和右脚都会写字,每次都会引来满座喝彩。”郑合欢说,刘英还请群众一起上台表演,许多人后来也成了演员。

  84岁的郑学朱老人:

  “刘英给我们挖水塘”

  大屯村群众生活极其贫困,刘英常常给予帮助。

  村民郑永祥结婚时,家徒四壁,刘英写了一副对联相送,上书“夫妇艺人共同前进,工农红军抗战必胜。”并送上红包。他还将衣服、鞋子送给贫苦百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84岁的郑学朱老人告诉我们,刘英在大屯村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当时村里干旱,刘英就和战士们一起,挖了一个水塘,至今还在用。每当吃到水塘水,大家就会想起刘英。

  在刘英离开大屯村时,村民凑了100个大洋供给部队急需。刘英说,等到抗战胜利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林伟民

  字字句句 革命情怀

  ———刘英书信摘选

  ■时代的车轮是在不断地迈进,吾人必须本着“埋首苦干,勇往直前”之精神,努力虚心毫无骄气地赶上。言始有终是我毕生之志,虚伪欺诈非吾人之所为。——摘自刘英1939年1月31日《给丁魁梅的信》

  ■要说的话是在未别前似乎都已经谈过,一切的一切只好再过几天写信给你,母亲哥弟等请代为问侯!愿望与日俱进的加紧学习,应做的事情你是无论如何不愿放弃!希望对自己身心的珍重亦需不断的顾及,专此问侯!顺祝健康和愉快!——摘自刘英1939年3月29日《给丁魁梅的信》

  ■我俩从此结合,定能本着互尊、互勉、互谅、互助之精神,结成牢不可破的终身伴侣,为抗战建国伟业共同努力!——摘自刘英1939年10月16日《给岳母及诸兄的信》

  ■在伟大的时代里,非经过长期艰难的锻炼与决心地为着吾人崇高的理想去奋斗,是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战士[的]。我们的志向应该是: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更应如此。私人的利益应该放在整个事业的后面的后面,这是我俩必须遵守的原则。魁!我相信你是会赞同此种原则,而且照着这个原则做去[的]!——摘自刘英1940年6月27日《给丁魁梅的信》

  ■孩子,我们知道她是很顽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反对她的顽皮,不过十分劳母亲日夜不断的费神,真使我们感激不尽!严冬将届,一切的一切都恳求母亲自爱。——摘自刘英1940年11月19日《给母亲的信》

  ■兄素尽孝道,爱子如珠,人非木石,谁能无情耶!繁[万]念大敌当前,荷命繁重,深望节哀,忍痛,奋勇迈步,统率战友,团聚万民,私仇有待,伟业是从。如兄有暇,可来一叙。——摘自刘英1941年6月9日《给陈伯恭的信》

  ■吾人坚信兄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论国内外政治形势如何变动,吾人所处环境如何艰险,投降派与反共顽固分子如何分裂、倒退与投降,兄等定能站住岗位,坚持斗争与胜利地完成党所给予你们的任务。——摘自刘英1941年6月9日《给欧阳宽的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