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1:35 温州都市报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月中旬,随着温州市图书馆新馆的对外开放,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在总体上悄然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在此之前,我市展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阵地设施已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座城市的魂。那么,作为传承文化的场馆,她在普通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她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我和图书馆一起搬家

  在市区世纪广场西侧,温州市图书馆新馆犹如一艘满载知识的巨轮,停靠在一泓碧水旁,蓄势待发。昨天中午,一位叫龙德生的读者象往常一样,在图书馆一个幽静的角落倚窗而坐,享受着书中悠然飘出的墨香。

  从九山湖畔到春草池畔,从红砖青瓦到钢筋水泥,八十六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几度迁移,饱经沧桑,她一边播撒着文化的火种,一边增强着自己的文化底蕴,一代代读书人与她结下了悠远深邃的情缘。

  200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退休后的龙德生应聘到温州老年大学当教师,他自编教材为学员们讲授《旅游与地理》课程。“这门课程我原先有个大致的讲义,但从充实、完善到汇编成册应该说归功于温州市图书馆。”前几年,龙德生住在市区蛟翔巷时,为节省路上来回的时间,午饭就带一些面包和饮料在图书馆里解决,时间一长,他还得到了图书馆授予的十佳文明读者荣誉称号。

  前不久,得知市图书馆将要从县前头搬到新城时,龙德生狠下决心也将新家安置到了新图书馆附近。他告诉记者,接下来打算把《旅游与地理》小册子继续加以整理丰富,写成一本书,目前出版社都已经联系好了,“如果没有图书馆,要完成这个创作计划是非常困难的。”龙德生在温州已经工作生活了好几年,每年只是在春节期间才回老家一趟,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一边查资料一边写作。

  在嗜书如命的龙德生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图书馆本身就是一座大型黄金屋。目前,温州市图书馆拥有各种藏书80万册,日接待读者可达5000人,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闲为一体,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业余时间最向往的去处之一。在追忆与图书馆的不解情缘时,许多温籍学者都由衷地感慨:“假如说我在学问上有点收获,在事业上有点成就,对我支持帮助最大的就是温州市图书馆。”

  在观摩中提高自己

  位于市区车站大道的温州市展览馆,最近在举办一场2005年温州老画家书画作品展。在众多的展品中,《两只小羊羔》和《牧羊犬》两幅美术作品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一提起作者,许多市民可能还有记忆。他,就是当年温州露天照相馆的余剑海先生。

  “温州市展览馆从成立到现在,每逢展览,余老先生总是风雨无阻,先睹为快,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他的老朋友了。”市展览馆馆长李文浚感慨地说,正是有了许多象余老这样的热心市民,展览馆的存在才显得有价值和意义。

  今年75岁的余老精神矍铄,目前还身兼市摄影家、美术家和书法家等三家协会的会员。在老人的书房里,各类书法、美术、摄影书籍与作品琳琅满目。一见面,他就滔滔不绝地絮叨起与展览馆之间的情缘。

  当年,余老在照相馆工作时,黑白照片上时兴用毛笔题词,于是余老逐渐喜欢上了书法。时间一久,因为书画同源的关系,他对美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艺术爱好者都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喜欢观摩人家的作品,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地汲取别人所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余老回忆道,由于当时温州还没有展览馆,所以象这样的学习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1971年11月,市展览馆终于建成了,原址就在公园路128号的城隍庙里(现为东南大厦)。虽然当时的展品并不多,但余老总是隔日就抽空去看看。一来二去,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在不断的观摩学习中,自身的书画水平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1982年,余老退休后下海做起了生意,但无论事情多忙,他总是牵挂着展览馆里的每一次艺术作品展。到了1999年,70岁的余老真正退下来时,迁建完毕的市展览馆也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展览馆无论在采光、通风,还是在展出效果上,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余老也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对艺术的追求也多了一份专注和热爱。以前,他到展览馆参观的都是人家的作品,如今偶尔还能在展览馆里看到自己的“大作”,这份喜悦之情自然是常人所无法体会得到的。“每隔几天,我都会到展览馆走走看看,如果长时间没有看到新展,心里就有点空荡荡的。”

  建馆30多年来,温州市展览馆共举办了近千次公益性展览活动,除了不间断地举办高雅文化艺术展览外,常年还举办各类政治思想教育展览,一代又一代的新老市民从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如今,面积已增长了5倍的新馆,也已举办了170余次展览,观众达130万人次。

  水为什么往高处流

  上周日,朋友的女儿小蝉参观市科技馆回来,向记者眉飞色舞地叙述起馆内的见闻。最后,她还责怪道:“叔叔,那里的机器人还会弹钢琴,实在是太好玩了,你怎么不早点向我爸爸推荐呢?”

  “科技馆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学习科学知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理想场所。”据市科技馆办公室夏主任介绍,位于市区世纪广场南侧的科技馆,总投资约3亿元,共有展品展项380多件套,有许多技术是国内其他科技馆所没有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花生米大的纳米小飞机,据说全国只有两架;三楼展馆里的物理实验室,甚至比北大清华还先进,可以为我市大、中学校学生提供一流的普通物理实验示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科技馆一楼的儿童乐园最令他们流连忘返,尤其是仿制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明的螺旋提水器,几乎每个孩子经过此处时,都要在这里停留片刻,然后用手在圆盘上轻轻一旋,低处的水就顺着螺旋管慢慢被引到高处。

  “水为什么能往高处流呢?”一个孩子回家后忍不住询问当老师的爸爸。“孩子看了以后感觉很新奇,每次都要问这问那,我们做父母的心里也很高兴,因为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市二十一中吴老师告诉记者,在他任教的初一《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就有螺旋提水器的原理介绍与插图。当时他讲到这节课时,班上有位学生举手说,他曾经去科技馆里看过这个实物模型。

  “随着课程的深入,有很多科技原理其实都可以在科技馆里找到实物模型。因此,科技馆对学生来说,既是第二课堂,又可以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科普教育作用。”吴老师自己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他说孩子已去过三次科技馆,有一次孩子还带表弟一起去参观。“我也想让表弟多增强知识,玩得开心一点。”尽管已玩过好几次,但小家伙总觉得还看不够,说下次还要带同学过来。

  从开馆到现在,市科技馆已接待了数十万人次的观众,充分发挥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综合性科普作用。为了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市科技馆共举办了“神舟飞船航天科普展”、“人体奥妙展”等5次临时性展览活动,还多次安排外来务工者子女和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免费入场参观,开展暑期送票下乡和中考、高考考生免费参观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

  展示城市的内涵

  “过去,我只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民营经济很发达,没想到温州还有这么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接待贵宾参观后,市博物馆馆长金柏东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

  其实说来也不奇怪。始创于1958年的温州市博物馆,原址位于江心屿,蜗居在一个占地1800平方米的清代古刹兴庆寺内,由于展示的空间有限,一些珍贵文物因缺乏必要的保护设施,而不得不终年尘封“不见天日”,外地游客过去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博物馆馆藏的冰山一角而已。

  “那时候,博物馆仅仅是起到一个收藏和研究文物的作用,因为场所太小,展品无处陈列,许多市民颇有微词。”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高启新对此印象很深。一位姓黄的市民也深有同感:“过去一些外地同学和朋友来温州玩,我都不好意思带他们参观博物馆,觉得实在是很没面子。”

  2004年1月,温州市博物馆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位于市区世纪广场南侧的市博物馆新馆,以雁荡山奇峰的建筑造型对应温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人文地理特征,整体结构凝重,石材的质感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进入博物馆,需登上一个4米多高的大台阶,台阶设计成不规则的山坡崖石状,进馆如进山。博物馆中厅的花岗岩壁面上,悬挂着9幅铜雕壁画,分别代表着神农伏羲、精卫填海、燧人取火等9个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目前,温州市博物馆的总藏品量多达3万余件,在全省地级博物馆中名列第一,藏品年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是温州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实物见证。

  博物馆整幢建筑以历史馆为主体,还辟有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等6个专题陈列馆。走进历史馆展区,人们就如走进温州的历史。从新近发掘的温州老鼠山史前陶器、玉器,到宋明清的瓷器、彩塑,再到清末经学大师孙诒让的手稿,整个展厅在无言地叙说着一部温州人生存与开拓的文明史。来自市区某鞋厂的老王走出展厅感叹道:“谁说温州人只会做生意没有文化,下次有客户来我一定要带他们到这里参观,让他们见识一下这座城市的丰富内涵。”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在温州市博物馆众多的文物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的捐献。据统计,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先后有200多人(单位)无偿捐献过一大批文物。馆长金柏东认为,这些民间捐赠的文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物的本身价值,他希望有更多的市民能加入到捐献者行列中来,共同把温州市博物馆建设成一个宣传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大众终身学习教育的场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