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劳动者权利是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13:14 新华网 | |||||||||
新华网11月24日消息《学习时报》第312期刊登文章,说明了和谐社会中需要尊重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充分就业、劳动关系和谐、社会保障公平,是决定一个社会和谐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全文如下: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政策思考逻辑起点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系。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从劳动及社会保障的角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在保障劳动者个人劳动权基础之上的。劳动权是生存权,也是发展权。“劳动不仅是公民获得财产的最基本途径,而且是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因此,劳动权是公民生存和发展权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权包括工作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安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些权利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和生活。在保证生存权的基础上,人类不断拓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范围和层次,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一、保障公民的工作权 马克思在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时,间接为人类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人们之间相互协作,实现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所有资源和财富,包括个人劳动力,都既是公共的,又是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将其个人劳动力与联合体的客观要素相结合,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消费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现阶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决定收益分配。也就是说,劳动者只有从事社会劳动,并且这种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用于交换,劳动者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者首先要能够就业,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才有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人的发展问题。无论是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还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都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者本人拥有对它的产权。劳动者只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实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资料的结合,共同生产物质财富,才有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力。因此,工作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位的权力。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建设、生产方式转型、二元经济转轨,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对公民的工作权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生产力发展本身所具有的资本对劳动替代的自然属性,市场经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经济转型固有的下岗分流,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约束,都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失业者长期得不到工作的机会,就会对社会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各种暴力活动大量出现,给社会蒙上不和谐的阴影。 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公民的工作权。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相统一的原则,稳步推进,不急于求成。而且,要积极做好下岗分流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再就业技术培训和服务。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优先就业”的方针,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二元经济转轨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要加大政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力度。 二、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和休息权 劳动报酬权即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广义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三种收入形式。劳动报酬权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劳动者有了可靠的经济收入,才能购买生活资料、进行职业培训、社交、旅游,全面地提高素质。休息权即获得休息和休假时间的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权。休息权不仅是劳动者再生劳动力必须具有的基本权利,而且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劳动者获得了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才能从事各种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全面锻炼和完善自己。这正如马克思所说:闲暇时间的获得,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开始。艾伦·布坎南也指出:“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摆脱劳作而扩大自由(即闲暇)比扩大消费更可取。”归结起来,劳动报酬权和休息权是再生劳动力并使劳动力得到不断发展的两项极为重要的权利,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权利保障。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破坏劳动报酬权和休息权的不合法、不合理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不仅极力压低工人工资,而且任意拖欠工资,尤为突出的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数额之大,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某些企业不顾劳动法的要求,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且只支付极低的报酬,从中大量榨取剩余劳动。大量事实证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确存在破坏劳动者权益的消极因素,其原因主要是: 1、强资弱劳的利益格局。按马克思的解释,决定劳动力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是劳动力的供求。西方经济学在效用理论的基础上,讲求资源的稀缺配给,主张要素的市场定价: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供不应求,则价格上升。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关系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重要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稀缺,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的不利竞争地位,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较少的劳动保护和裸露的社会保险等。 2、政府行政行为的偏差。本来作为理性的政府,在劳动关系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这种运行加以宏观调控,既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的经济,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以获得多数民众的支持。但目前,由于政绩工程的“攀比效应”以及不完善、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系,一些地方政府为单纯追逐GDP的高增长,为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过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对相关社会政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漠然视之。“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往往是睁个眼闭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 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地方政府要加强引导、监督和协调,严格执行劳动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要积极组织起来,寻求工会和各种劳动者协会的支持,形成劳动者集体与用人单位谈判协商的工资机制,从而在企业产值增加、利润提高的同时,劳动者也有权分享,比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等等。 三、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 由于个人劳动力素质的不同,地域的差别,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的能力、劳动的水平以及获得劳动机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时这种差异是相当大的。但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主体和主要利益维护者,每个劳动者都应当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弱势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有获得社会保障权的权力。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最能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必须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改善基金收支状况,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省级调剂金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调剂力度,增强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改进养老金计发办法,使养老金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退休人员的待遇更合理;研究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形势,改革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办法,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试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施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三是继续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困难企业及其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健全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及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质量的监测,增强医疗保险管理能力,提高经办效率和服务水平。(贾华强张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