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万人挖沟 水到渠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5:10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刘文忠

  一边是长势喜人的麦苗,一边是四周相连的沟壑,挖掘机正甩开膀子不停掘土。随着挖掘机的长臂起落,杂草、枯枝、树根不断被带到岸上。

  79岁的崔玉方推着独轮车,扎着绑腿,枯槁的手上拿着一把磨得铮亮的砍柴刀,一
双“神眼”扫视着挖掘机挖上来的一长排土方,任何一星可以入灶的东西,老人都不愿放过。

  “你们要早来些时候,那才壮观呢。全乡16台大家伙四下排开,齐力开挖骨干渠;全镇百姓万人出动,修整麦田灌溉渠,可热闹了。”在商河县殷巷镇崔家村老农民崔玉方的记忆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最早是(上个世纪)六几年的事了,全国搞农田水利建设,集体挖河,俺们都去了。”

  老崔告诉我们,30多年过去了,小打小闹的沟渠整治也有过,“1998年南方闹水灾,俺们这里也受了影响,河道沟渠全部内涝,村里人自己疏通了一次。”但往往是各村自己弄自己的,彼此缺乏协调,整治完后效果并不明显,该出现的问题依然会出现。而随着个别村民随意在沟渠上平地种庄稼和河道日渐淤积,当初修建的排灌设施已经不顶用了。

  老崔说:“麦子要浇水了,村里人从沙河平原水库和商中河把水抽上来,可这它只管走下坡路,一有沟沟坎坎的阻挡,就挪不动步了,顶多能走到半道儿。俺们上游的地还能浇上水,下游的要么用小电机自己抽地下水,要么干等。可等俺们浇完地,水流到下游时,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殷巷镇上游村子小麦亩产几乎每年都能达到450公斤左右,而因为无法及时浇上水,下游几个村的小麦每亩总要少收一百多公斤。老崔补充说:“光减产还不算,俺们上游正常灌溉一亩地也就10元钱,如果用小电机,一亩地要五六十元,算上肥料、人工,下游的伙计们种地只能赔钱。俺们能理解他们的愿望,对镇里(组织修整沟渠)是支持的。”

  今年9月,殷巷镇决定对全镇11万亩耕地中的5.3万亩耕地先期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通过疏通河道、沟渠,修通道路,种植防护林,使这些耕地真正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整个工程从9月份动工,到明年5月完工,目前15条总长120公里的骨干渠和160公里长的排水沟已整修完80%,下一步的工作除了继续疏通剩下的骨干渠、排水沟和直接用于灌溉的小渠外,将重点进行防护林木的种植和田间道路的整修。老崔说:“这次多亏镇里统一安排、统一标准,集中整治,动作才这么迅速。”

  “以前不是有句话叫‘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吗,这次整完,到时候俺们殷巷也会变得这么美丽,你要坐飞机看,绝对漂亮。”老崔热情地邀请我们明年这个时候再去做客。殷巷镇常务副镇长陈勇表示,工程完工后,殷巷的农田水利设施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排、灌、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全镇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也有望增长一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