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点评大陆城市竞争力 称台湾优势已难持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7:17 中国台湾网 | |
中国台湾网11月25日消息 有位台商曾经感慨,站在珠江的任何地方向四周望去,到处都是等着和你竞争的人;这里人才济济,让你一想到,就不由得紧张到难以入眠。 在大陆,城市都在拼命向前冲:北京要迎接2008年奥运会,上海将举办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迪斯尼乐园开幕再度炒红香港的国际知名度,澳门再次填海造田,二级新兴城市不断冒出头。 这场城市竞赛就像是一场拳击赛,场里的选手互相较劲,愈打愈壮大,“台湾的城市必须走进去,和他们一起竞争,否则就是让自己被边缘化。”台湾世新大学经济系教授华而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 穗京港沪位居大陆前四 为了增进两岸四地城市的互相了解,台湾《远见》杂志和岛内“工商建设研究会”合作,首度对“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大中华经济圈的各大领先城市,幅射力几乎都贯穿重要的区域经济。 例如:台北市是台湾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中心,而在大陆三大经济圈中,经济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代表城市包括香港、广州,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环渤海湾的重点城市之一是北京。 《远见》对大陆名列前茅的重要城市进行了点评: 广州——经改窗口,外资丰饶 做为大陆最早经济改革开放的对外窗口──广州,目前也是大陆言论最自由的城市。广东省是大陆三十一省市区中,产值最高的省份,省会广州市城市竞争力最强。 自1993年起,广州就大力发展公共建设,因此外资源源不绝,最近 白云机场也刚扩建完成,媲美国际水准。广州台商协会会长吴振昌说,十五年前他刚到广州时,打个电话二十分钟都接不通,现在广州市人人都有好几个手机号,通讯方便,价格也便宜。北京——因文化资产而富有 北京身为中国的首都,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加上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的新身份,让她吸引了全球的眼光。北京在大陆可排名第二,“文化力加上科技力,是北京竞争力的核心。”在北京住了十二年的威盛中国区行政长徐涛指出。 即使没有奥运的带动,北京也有一定的实力。“历史文化是当今都市竞争力的一环。”前台北市副市长欧晋德指出。就文化力的角度,北京无疑是富有的。北京的大学数量居两岸四地之冠,高达七十三所,主要分布在科技基地中关村内。 北京这几年的变化极大,中国 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认为,房地产的蓬勃发展是主要驱动力之一;台湾建筑师胡硕峰则认为,北京建设的已经具备国际大都市的架势。香港——最自由的商务城市 总体竞争力紧随其后的香港,连续十一年获选为国际最自由的商务城市,开放和国际化是香港的优势。 香港上市公司林麦国际集团董事长王禄誾表示,他在香港和官方打交道,所有的往来都是靠文件,不用去套交情,“香港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中国境内很难被取代的价值。” 在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香港逐渐丧失过去做为中国唯一门户的地位,一度沈寂;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则让香港再度恢复活力,大陆观光客的阔气消费让香港重拾乐观的气氛。 上海——成长最快的金融中心 “上海是全球成长最快速的城市。”台湾前“陆委会”副主委高孔廉下了这个注脚。前年冬天,在一个寒冷下雨的夜晚,高孔廉和朋友到上海一家日式烧烤店吃饭,这家店平均每人消费额约人民币1000元,可是店内当时坐满了九成,让他对上海人的消费能力感到吃惊。 对大陆而言,上海是金融中心;对台湾而言,上海是个熟悉的移民城市,五十万的台商和眷属在此生活,往来频繁。华而诚指出,上海的竞争力在于知识经济、科技实力、城市建设及管理。上海浦东在十年内脱胎换骨,近年上海更连结四周的杭州、苏州等卫星城市共同进行区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有了F1 赛车场,还准备兴建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优势城市突出拿手项目 大陆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港商开发出来的城市,而东莞则算作是台商打造出来的制造基地。两地开发得早,实力雄厚,也都是外来流动人口很多的城市。但因设厂土地有限以及工资上涨,许多公司现在扩厂都必须改到附近城镇或二级城市。 以面积来看,澳门是个小城市;但以竞争力评估,它却是个大城市。澳门去年经济成长率冲上28%,高居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名。面积原本只有11平方公里,多年来填海造地,增加到27平方公里,新生地开放新赌场进驻,同时引进饭店、渡假村和会展中心,准备变身为亚洲的拉斯韦加斯。 内地新兴城市争相出头 在大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开放”的政策下,许多二线、三线城市,甚至小城镇,都打起城市建设、国际接轨的大旗,急切地重绘城市的新脸谱。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教授指出,大陆新兴潜力城市较突出的包括长沙、杭州、厦门、哈尔滨、天津,这五个城市实力接近。与台商投资较多的南京、宁波以及这一两年来引起台商较多注意的大连、青岛相比,它们的整体城市竞争力更强。 在大陆各地不断开发投资的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特别感受到,这几年能源型城市的成长速度最快,例如安徽的淮南是产煤重镇,当地居民的收入在最近一年就成长了一倍。 上述这些领先城市虽然把其它的城市远抛在脑后,但高手对峙,彼此即将有场激战。大中华经济圈内有六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百家争鸣,随时可能改写竞争力的排名。 台湾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林祖嘉认为,台湾城市的国民所得还远超过大陆城市,这项优势不易被超越。但在市场与消费方面,珠江三角洲城市快速成长,东莞、深圳和广州名列大陆前三,已经追赶上台湾和香港。 在产业与国际方面,台北与香港在分数上仍领先许多,但台当局未来选择开放或锁岛,将影响台湾城市后续的表现。在公共建设方面,大陆城市正急起直追,值得台湾警惕。“也许台北市的优势还能维持五年吧!”他沉思一会儿才说。 前世界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做过一项研究,1980年代台湾的每人平均所得是上海的6倍,到1990年代差距迅速缩小,2003年台北市的每人平均所得是上海的2.8倍,预测2010年将缩减为1.8倍。“未来五到十年之后,台湾城市还有什么优势,是值得忧虑的问题。”他严肃地说。 城市的兴衰有如沧海桑田,十九世纪列强进入中国,让上海从平凡的小渔村摇身变为国际大都市,外滩的壮丽建筑见证这段历史;1980年代末期的经济开放,让深圳从没没无闻的小渔村,二十年内蜕变成拥有一千两百万人的大型都市,许多两岸人民亲眼见睹这段历程。十年后,哪个城市又会是大中华经济圈的皇冠上,那颗最闪亮的珍珠? 台湾不能把自己限缩在大中华经济圈的小角落,坐以待毙,岛上的城市要看清楚这是场竞赛。“台湾的企业已经跳进去玩,政府准备进去了吗?”华而诚反问。(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