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儋州农村涌现“打工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7:42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儋州农村涌现“打工楼”

  儋州市那大镇侨南村360户人家有3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近两年来村里盖起了十几幢楼房。图为一幢新盖的“打工楼”。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本报讯 (实习记者王勇 记者林书宣 通讯员徐良伟)脱鞋走进儋州市那大镇侨南村
江海文的家,宽阔的大客厅里,家电应有尽有,两只立体音箱里正播放着舒缓的音乐。他家去年花了10多万元建起的这幢楼房,被村民们称为“打工楼”。

  江海文的妻子说,家里的几亩橡胶地,一个人打理就够了。呆在村里经济来源又少,自家住的烂瓦泥墙平房也没有钱修,一刮风下雨就害怕,她和丈夫就寻思着外出打工。

  一开始,她在广州的酒家里当洗碗工。在她的带动下,三个孩子毕业后都去了广州,一个进了工厂,两个在酒店。住在新房子里,江海文一脸幸福:“要不是出去打工,我们现在还住的是泥房。”

  据了解,侨南村有360户1760人,常年外出打工的就有300多人,每年带回的务工收入就达200多万元,村里盖起的“打工楼”已经超过了15幢。走在村道上,就像徜徉在一个大花园里,篮球场上小朋友尽情玩耍,文化活动室里老人们悠然自得。

  村民刘明光,家有老母亲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弟弟,前几年只能靠政府救济,才能维持生活。自从他妻子梁林珍外出务工后,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学费,家里去年也盖了一栋“打工楼”。

  侨南村民外出打工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一带,主要从事电器行业、服装行业和酒店服务业等。

  儋州市劳务输出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儋州市有农村劳动力26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近5万人,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后纷纷建起了“打工楼”。现在农民敢于走出去,市政府也多次组织培训农民,发展“打工经济”。东光农场场长白焕宋说,农场和附近农村的外出劳动力主要涉足建材、电子、家具、工艺和玩具等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打工队伍。

  农民从外地带回了资金,同时也带回了技术、观念和发展动力。儋州市白井镇钱地村姑娘吴秋才,几年前到香港渔船打工,不仅年收入达5万多元,还学会了香港钓业新技术,回来后传授给当地渔民,促进了当地钓业技术更新。东光农场有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市大朗镇打工,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这对夫妇已在大朗开了一家几百人的纺织厂,还打算回雅星镇开一家分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