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科院院士称我国90%流经城市河段重度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9:30 温州新闻网

  本报记者章轲发自北京 “河流污染是对我国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治污是我国现阶段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董哲仁昨日表示,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河流保护方面的差距至少有50年。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陈明忠副司长也认为,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

  有消息称,松花江底泥能吸附污染水体中的苯系物,进而成为二次污染源,而且江
水会缓慢渗入地下,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恢复。

  寻找安全的饮水

  23日,就在多达100吨的苯类污染物的松花江顺流而下之时,全国首届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江西召开。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在此次会上透露,中国目前江河湖泊有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昌明介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断面中,仅29.1%的断面符合Ⅲ类以上水质标准,30%的断面属于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仅可用于工农业的Ⅳ、Ⅴ类水质,40.9%的断面属于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Ⅴ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200多个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很难找到安全的饮水。

  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0亿吨,相当于每人排放40多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国与美国轻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比较,如造纸,中国污染物排放量是美国的4倍到10倍。”刘昌明说。

  同时,重点水环境治理项目却进展缓慢,如“十五”计划中应建的污水处理厂共687座,现在仅完成124座,占应建项目数的18%,在建工程212座,占应建项目的31%,未动工的351座,占应建项目的51%。

  据陈明忠介绍,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灾害。

  生态修复起步

  “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陈明忠说。河流生态恢复就是要改善水文条件和河流地貌学特征,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其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针对松花江污染后的水体生态修复问题,有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可采用的技术主要有:(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摩罗赫德市的氧化塘污水处理、日本霞浦湖边上的生物公园、波兰Wariak湖中放养鱼类控藻等工程就是采取生物方法。

  专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有以下优点: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修复时间较短;就地处理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少;较少的修复经费,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经费的30%~50%;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

  但也有专家提出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松花江的水污染问题。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董哲仁认为,我国江河湖库水质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河流保护工作总体处于水质改善阶段,在治污方面还要走很长的路,全面进入河流生态恢复建设尚待时日。

  新兴产业呼之欲出

  董哲仁认为,修复与控制排污相结合是水污染防治的一项大原则,河流生态修复也不例外。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

  目前,河流生态修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兴产业。2004年美国用于河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经费已达数十亿美元。欧盟的欧洲生命计划(EU-life)中,重要内容之一是河流生态修复。

  据介绍,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正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区结合河流整治和城市水利建设,开展了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它们一般与河流整治工程相结合,即与防洪、排水、疏浚、供水、城市景观等工程相结合。这类工程的成本分析往往是经济可行的。

  董哲仁认为,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需要获得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否则难以成功。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与当地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工程又涉及多部门业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工程项目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多部门合作机制。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包括水利、生态、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因此也需要建立跨学科的技术合作机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