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铺路搭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9:30 河北日报

  ---我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十年综述

  这是一项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十年来,我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支农氛围,形成了持续的助农热潮,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河北的重要抓手。

  这是不平凡的十年。根据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发展变化的形势,我省紧紧围绕城乡发展、改变农村面貌这条主线,积极探索“三下乡”新方法、新思路,“三下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坚持重在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探索改变农村面貌的新载体

  十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不断探索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后劲的新载体,重点抓了“五大工程”:

  ———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先后投资9400多万元,以农村“四室、两队”(广播室、阅览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和锣鼓队、文艺宣传队)为重点,建成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491个,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502个。

  ———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变太行山老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文化贫乏的状况,投资6000余万元,用时两年,分两期在太行山腹地600公里的沿线上,建设了18个县的宣传文化中心、50个乡镇的宣传文化站和125个村的文化活动室,辐射面积2.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741万。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确定了3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354所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421所中心卫生院,在农村建立卫生室7000多个。

  ———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按照有一处固定场所、一名技术人员、一部电话、一套放像设备和一台微机的“五个一”标准,建立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10965个,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产品产销协会600多个,长期进入村站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达两万多人。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着眼于引导农民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各级财政补贴3.5亿元,帮建沼气池151万个,受益人口达600多万,年增收节支12亿多元。

  随着“三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2003年,我省又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和党群干群关系发生可喜变化。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329个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市、县、乡三级共投入财政资金8.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26亿元,硬化道路2.8万多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广播电视。

  构筑三个平台,拓宽服务渠道,不断加大支持“三农”的工作力度

  “三下乡”活动开展十年来,我省着力构筑三个平台,拓宽下乡服务渠道,不断把为新农村建设铺路搭桥的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持续开展集中活动。从1997年开始,省里每年都坚持组织2至3次大规模的"三下乡"集中活动,各市、县也按照省里的做法每年开展集中活动。去年冬天以来,全省各级共举办"三下乡"集中活动700多场。在去年"两节"期间省直38个部门联合举办的两次集中活动中,900余名省直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活动,赠送生产资料、签订合作项目、发放贴息贷款共计1326万元,达到了我省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的最高水平。

  大力开展文艺巡演。从"三下乡"活动伊始,我省就把文艺下乡作为启动民智、激发民力的重要载体来抓。十年来为136个县(市)配备了文艺下乡大篷车,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心连心"艺术团,先后组织开展了"送戏下乡万里行"、"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太行情·老区行"等一系列文艺巡演活动。去年启动的"太行情·老区行"巡演活动,行程5万多公里,深入到300多个村庄,演出280余场,直接观众达240万人次,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开办农民电视频道。2005年,我省立足于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实际需要,开办了全国第一家农民频道,开设了《农科大讲堂》、《"三农"最前线》等栏目,开通了热线电话和短信互动平台,全天候向农民群众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提供卫生、科技、法律服务,播放农民喜爱的影视文化节目。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我省共组织文化下乡269.2万人次,科技下乡64.46万人次,⒊6万支卫生医疗队下乡,送图书2613.6万册,送戏22.73万场,送电影210.1万场,送科技资料7880.9万份,送器械药品2149.73万元,诊治农民1031.53万人次。

  着眼长远,完善"三下乡"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后劲

  在"三下乡"工作中,我省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加强"三下乡"长效机制建设,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省委、省政府把"三下乡"工作列为全省"十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在省、市成立了以主管书记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了部门议事、联系会议和领导参加活动等一系列制度。各级党委宣传部每年都制定"三下乡"活动实施方案,对各成员单位的"三下乡"工作实行量化管理、目标考核,促进了"三下乡"活动的规范化。

  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建立联系点、"结对子"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对口帮扶机制。省卫生厅制定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规划,全省502所城市医疗机构与930所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定期组织人员到受援单位开展业务合作,免费接受受援医院医生进修。全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也制定了对口帮扶计划,与基层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建立队伍培训机制。近年来,我省协调各方面力量,构建了点面结合、辐射全省的"三下乡"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共培训农村文化骨干44.22万人、农技人员760.5万人、医务人员97.29万人,为农村建设了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从去年开始,我省又举办了"太行山区和坝上地区乡镇文化科技卫生骨干集中培训"活动,将300多个乡镇的1000多名文化站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和卫生院长集中轮训一遍,使他们在"三下乡"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十年中,我省每年都拨专款作为"三下乡"活动经费,各部门也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还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部门支持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有力保证了"三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下乡"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报通讯员 裴亚宁 王盼群 本报记者 刘成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