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下乡十周年回眸(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9:54 焦点访谈 | |||||||||
解说: 轰轰烈烈的“三下乡”活动源源不断地把新科技、新知识送向广大农村,但是在三下乡活动的早期,他们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记者:
这是1998年? 史建岭 中共衡水市委三下乡办公室主任: 这一次“三下乡”集中活动,市委领导在门口给我们送行。 记者: 很隆重。 史建岭: 而且我们所有队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开始群众蜂拥抢空资料,当时我发现好多老大娘、老大爷拿我们的资料包菜、包葱。 记者: 你们失落吗? 史建岭: 失落。 解说: 这使“三下乡”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仅凭为老百姓服务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缺乏有针对性的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有时并不能够真正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实际需要,“三下乡”也要随时调整思路。 李俊渠: 这时我们就考虑怎么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我们就进一步地探讨怎么使“三下乡”工作深入开展一些长效机制。 解说: 2001年,衡水市委市政府开始考虑“三下乡”也要转变机制,一个独立于宣传部门之外的“三下乡办公室”成立了。 李晓明: 它建立起了考核、监督、检查的机制。 解说: 十年来,“三下乡”已经从宣传、协调发展到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过去科技人员下乡还能够发资料、传授实用技术,那么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发展培养科技带头人、开发致富项目的新任务。而一批批在科技人员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技术能手正在成为“三下乡”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十年前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普通农家妇女——魏新菊,如今也体验到了带徒弟的快乐。 魏新菊 村民: 有上这来学习的,也有徒弟找上门的,还有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不是种大棚菜吗?新菊,我们这儿大棚除了毛病,你过来给我们指导指导吧,我就给他们去指导。大年三十、初一的时候,徒弟们给我打电话,“喂,老师,我种了一棚西红柿,我今年卖了一万七千元钱,我卖了一万八千元钱,谢谢你啊,老师,我给你拜年了”,那时心情特别激动。 解说: 十年来,为了适应农民的需要,“三下乡”人员不断调整、充实内容,拓宽工作领域。文化下乡从最初的送书、送戏、送电影,发展到建文化设施、挖掘拯救地方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科技下乡,从最初的送科技资料、传授实用技术,发展到培养科技带头人、开发致富新项目。卫生部门,也在尝试和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李炳茂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副院长: 一开始下乡就是到集市上义诊,义诊完了就走了,后来就是逐渐派驻到当地医院常驻的医生,常驻医生给他们传授技术,免费进修,最后培养不走的,把他们的技术都提高了以后,不走的当地的专家。 苏振武: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由于农村和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的不足,以及它设备、设置各方面的不足,即便有些疾病诊断出来了,或者有了症状,在诊断上有了问题,仍然他们也解决不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医院开通了各个地市的“双向转诊车”。 解说: 所谓“双向转诊”就是将患病的农民由乡村卫生院到县级医院、市三级甲等医院逐级转诊就医,病情好转后再转回当地治疗,病人往返免费乘车,还能享受到一些优惠的医疗政策和服务,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负担重的问题。 患者: 我做了三十五次的放疗。 记者: 每次都乘坐这个车? 患者: 对,每次都乘坐这个车过来,一个是方便,再一个是不交车费,所以我做了三十五次。 记者: 你有没有算过省了多少钱? 患者: 三十五次就省了一千四五百块钱。 解说: 通过“双向转诊”把大医院的医疗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人们看到了“三下乡”工作人员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三下乡”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 现在,许多正规的文艺团体都不定期的下乡演出,那时热闹的场景就像过节一样。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正好遇到一场专业的“三下乡”文艺表演。 殷秀梅 演员: 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我觉得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才是最大的舞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上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作为一名演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应该去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一些工作,因为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主持人: 十年来,“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直伴随着农村面貌的改变,“三下乡”送来的科技、文化知识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三下乡”已经成为我们打造的面向“三农”工作的一个品牌工程。十年来的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十周年是一个阶段,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