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朱淼华现象”让教师评价体系遭遇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0:13 光明网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的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却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11月24日,关注“朱淼华现象”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下岗”了》一文在本报文化版见报后,朱淼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朱淼华:不要同情我,要认同我

  实践“三爱”原则,选择快乐人生,期待更多认同

  11月24日一大早,学生从报摊上买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敲开朱淼华的家门;从早到晚,朱淼华接到无数个电话,有问候的,有给他“打气”的,也有各地媒体表示要来采访的……下午3时,记者在浙江大学周围的几个报摊转了转。几位摊主说:今天的《人民日报》全都卖光了。

  这让朱淼华感到有些不太习惯。“请你们不要同情我,要认同我。我不属于弱势群体。近距离接触我的人都知道:我的生活乐着呢。”他说:“我只想有个平静的环境,让我能给学生上课。”

  认识朱淼华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在认真地实践着自己的“三爱”原则:爱专业、爱教学、爱学生。

  在浙江大学采访朱淼华时,我们不时被他身上特有的激情和乐观感染着。

  朱淼华告诉记者,自从2003年“下岗”以来,他时常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尴尬。有一天,为了安慰朱淼华,学生们在课堂上为他送上一大束玫瑰。朱淼华感动得热泪盈眶,两次转过身去。“轮到学生安慰我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一向豁达的朱淼华有些感伤地说。

  学校表示:科研教学二者都不可少

  肯定教学成绩,愿意解决问题,未有具体方案

  据我们了解,对朱淼华的情况,浙江大学还是非常重视的。学校领导曾对朱淼华的情况做过专门批示,系、院、校人事处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专门开会讨论过。校方肯定他的教学成绩,也表示要解决他的问题,但至今没有拿出解决方案。

  “朱淼华老师的情况我们心里是清楚的,但我们有制度规定,制度面前应该一视同仁。”浙江大学人事处的负责同志表示,高校与中学不同,中学老师只要课讲得好就行了,大学老师还要有学术上的要求。如果是在中学,朱老师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出现。

  据介绍,在浙江大学的职务评定规定中,各种系列的职称评定条件如高校教学系列、科学研究系列、教育管理系列等都包括了论文发表这一项,只是在刊物级别和篇数上有所区别。校方有关负责人就此解释说,高校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学校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在晋职聘岗中,二者都不可少。光有科研没有教学也不行。学校曾明确规定:应注重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要求,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停聘或降级聘任。学校也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课程考核、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学奖罚等制度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同时,没有科研成果,教学再好的老师也无法评上职称。这位负责人说:“朱淼华的问题根本还在于没有科研成果。”

  师生评说:这样的好老师学校应珍惜

  凭“人气”上课,是浙大的宽容;被淘汰“下岗”,是浙大的遗憾

  “无奈”、“遗憾”,在采访浙大师生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词。

  曾任浙大人文学院哲学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的李明友教授是朱淼华的同事。他说:朱淼华这样的好老师在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不仅喜欢上他的课,也喜欢在课后和他交流。他的教学评价分数一般都是4.5—4.8分(满分为5分)。“下岗”以后,他越教越好,得分越来越高。相比之下,许多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不讲教学质量,不和学生交流。现行的评价体制为什么就不能正确评价朱淼华这类老师呢?

  据李明友介绍,朱淼华是可以写论文的,他的成果也完全可以达到发表的水平。他的许多学术思考都补充到了教学上。朱老师的课件做得非常好,在浙江省得过奖,为什么就不能当作科研成果呢?为什么对优秀的教学型老师就没有奖励呢?

  在教学中受益的学生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有同学认为,有朱淼华这样的老师,是浙大的骄傲;但浙大的岗位聘用制度不认同、不接纳这样的老师,又是浙大的遗憾。

  读者网友热议:朱淼华的尴尬不是个人的尴尬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宜有弹性,让优秀者有成长的土壤、容身的空间

  “朱淼华现象”同时引来读者热议。《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下岗”了》见报当天,许多读者在人民网留言,或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发来传真、邮件,围绕“朱淼华现象”发表看法。

  西北大学的一位教大学英语的老师说,“朱淼华现象”说明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目前的大学里,一些教基础课、公共课的老师都面临这样的困惑。江苏扬州的机关干部马顺圣认为,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对讲课好的老师,就是应该破格晋级,这样才能解放人才。

  一位人民网网友认为,包括浙江大学在内,大多数高校其实都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正确评价教学型老师,还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尴尬问题。对于科研成果,比较容易进行量化评价;而对于教学,尽管有教学课时等方面的规定,但质量很难进行量化评价。

  另一位网友说,以论文作为晋职聘岗的标准,鼓励教师钻研学术,这本无可厚非。但对教学型教师来说,评价标准能不能适当调整呢?

  北京读者杜筱林认为,朱淼华评不上副教授、教授职称,是他个人选择不写论文、不出书的结果;但他被淘汰“下岗”,却是浙大岗位聘任制的刚性使然。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教书育人仍应是一大使命。目前的评价体系应该进行适度调整,让优秀者有成长的土壤和容身的空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