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峡环保重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1:06 中国三峡工程报

  三峡环保重在坚持科学发展观

  □ 本报记者 彭宗卫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能开发

  伴随着2005年岁末到来,三峡右岸大坝直线攀升,全线直逼158米高程。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一切争议都随着建设成果的展现而尘埃落定之时,三峡工程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

  很多人注意到,刚刚发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水电开发的表述是:“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而上一个五年计划中,对水电开发的表述是“积极发展水电”。从“积极”到“有序”几个字的变化,其中的深刻意义却非常深远。这预示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序到有序,从过度到适度,从一时到持久的时代已经到来。

  专家们认为,我国的能源十分短缺,我国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要积极地加以开发,但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当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综合开发模式下进行。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早在2004年,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一次水利系统的讲话中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水电发展受到的制约也不同,先后经历了技术制约、投资制约、市场制约和生态制约四个发展阶段。汪恕诚说,生态问题处理好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更快、更好,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遭受挫折。未来15~20年是中国水电建设的良好机遇期。但良好的机遇也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能开发利用全过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开发观念,创新开发模式,提高开发质量,把水能开发利用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编制好开发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水电开发的观念、模式和质量,按照依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开发。

  三峡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峡工程本质上是一项生态工程。人们最关心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是:施工区环境保护,淹没区的环境影响,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对水质和水温的影响,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以及对河口及周边海域的影响等。

  三峡工程就是人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从人群的生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开发长江的前提。从自然角度看,长江在自然演进中业已被打破旧的生态平衡,要依靠长江自然内在调节而回复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是必须采用人为力量及早进行矫正,促使长江流域建立新的生态平衡。这需要相应的工程措施。三峡工程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的稳定。三峡工程也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历时近50年。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可能引起的一些环境影响问题如库尾回水、库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和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等,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取得了不少初步成果并编入了报告中。以后,这类环境影响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三峡工程200方案环境影响报告》,随后陆续进行了大量环境影响专题研究和评价工作,直至1992年国家环保部门正式批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着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目的,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有关方面始终坚持科学求实态度,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做好源头控制,减少新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工程已经进入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新阶段。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坚持科学求实,扬长避短,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加快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三峡工程利大于弊。经长期的考证,大部分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环境对策和措施后,均可避免或减轻。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高达千米,是安然无恙的。文物古迹也作了搬迁保护,在水质、物种、地质和混沙问题上,均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实践证明,三峡工程是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工程,未来它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三峡治污要树立循环经济思想

  三峡库区的污水治理和漂浮物处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三峡库区分布着县级以上城市20多个,居住着城乡人口3000多万。三峡库区的治污和清漂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规定了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沿海地区在治理污染的实践中,又将它调整为“谁污染、谁付费”。在2004年11月举行的“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此次活动组委会名誉主任李贵鲜指出,保护长江一靠教育,二靠法制,三靠科技,四靠投入。他强调,保护长江要做好三条:提高沿江城市居民、企业、政府保护长江的意识;把城市污水管道建设好并真正运转起来;管好城市的垃圾,尤其是做好城郊接合部的垃圾收集和处理工作。”

  在立法方面,国家环保总局建议,应尽快制定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法。

  2004年11月30日上午,共青团中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在北京召开“美化新三峡,保护母亲河”协调会,会议提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增强广大青少年和普通民众对三峡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维护三峡水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有人认为,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治理预计今后需投入数百亿元。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长江治污,就要长江治污要瞄准市场做文章,除了国家财政相应在前期适当加大投入外,还要在运营机制上统筹对策。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在三峡库区环保的投融资体制上大胆创新,探求更加广阔的融资空间。

  综合各种意见认为,三峡库区清漂要建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对漂浮物做综合无害化处理,不让其在岸上处理中产生二次污染,应该是现阶段处理漂浮物的最高境界。清理上岸漂浮物,不能简单地焚烧或掩埋,要分类利用,变废为宝,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保工程之路。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名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水库不会成为人们担心的“臭水沟”和“垃圾场”。

  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