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征出发地于都县成为红色教育“大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4:48 新华网

  新华网南昌11月25日电(康育生、张敏)初冬温暖的阳光洒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上。11月24日,江西理工大学、江西于都中学的学生们,沐浴明媚的阳光,穿着鲜艳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内,聆听今年97岁的老红军曾福祥讲述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迈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故事,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团会由此拉开序幕。用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感染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做法,在这个县已坚持了很久。

  这只是江西于都县充分发挥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优势,创新教育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缩影。

  于都县因“长征出发地”而闻名于世。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只有架设浮桥渡河。为了支援红军,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材都拿出来架桥。沿河800多条大小船只也全部汇集起来了,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仅4天时间,就在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了众多摆渡点,保证了8万多人顺利渡河。人们耳熟能详的赣南民歌《十送红军》,就是描写当时百姓和红军惜别时的情景和浓浓的鱼水之情。

  近年来,江西于都县采取有效措施,对长征资源进行全面抢救、规划,将革命烈士纪念馆、赣南苏维埃政府旧址、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47处重要的革命遗址修葺一新,去年又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丰富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的教育内容。为增强教育效果,他们采取了“瞻仰、欣赏、讲述、体验、收藏”五位一体的教育形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于都县深入挖掘,由宣传、文化等部门牵头,先后编撰出版了《长征第一渡》《毛泽东长征前夕在于都》《长征出发地--于都》等20多部红色教育读本;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有关单位协拍播出了《长征谣》《红色之旅长征行》《长征》《东方儿童老区行》《陈云》等20多部影视片和电视文献专题片;制作巡展了《红色记忆》《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等10多个专题图片史迹展览;创作演出了《送郎当红军》《渡河前夕》等一批红土地歌谣、戏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充实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以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以丰富的革命故事、史料、文化艺术作品为教材,于都县着力探索和创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该县规定,每年的清明节为革命传统日,每年的十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新生入学、新兵入伍以及入队、入团、入党,都必须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好红色教育“第一课”。县里组织了一支支由老红军、退休干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为骨干的宣讲小分队,深入全县城乡中小学作革命传统专题报告和专题辅导,一些中小学校利用节假日培训“红色小导游”,使他们在讲解中,让别人接受教育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于都县还推出了向革命烈士献一次鲜花、在长征出发地纪念碑下重温一次誓词、听一场革命传统报告、看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或电视剧、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的“五个一”专项服务。各单位、各级党组织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新老党员开展入党宣誓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开展以革命历史知识教育为主的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共产党员的使命感。

  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南方周末报社等240多个县内外学校和单位,也先后把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列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于都县还主动与吴起等长征沿线城市友好联结,在交流互动中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该县100多所中小学校还与赣州、上海、深圳等省内外中小学校“手拉手”联谊,结成8万余对联谊对子,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红色大课堂”的教育下共同成长。据统计,每年来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和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参观的人达16万,仅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就达3万人。

  “红色大课堂”哺育着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今,爱党爱国爱家乡、诚实勇敢、积极向上、立志成材的道德风尚,已经在于都县中小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他们组成的一支支“学雷锋”小分队,活跃城乡。他们倡议并组织了“告别网吧,努力学习”“呵护环境,保护家乡”“绿化赣江源,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