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焦点访谈》专题 > 正文

焦点访谈:走进东软集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23:08 央视《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东软的三个'?'”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前几年,我们到医院曾经看见CT机、磁共振,还有彩色B超都是进口的。而现在如果我们到医院去看病,就有可能用上东软自主研发生产的医疗设备。

  位于辽宁沈阳的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数字医疗设备提供商。他们所生产的这些国产品牌打破了跨国公司多年来垄断我国数字医疗设备市场的局面。那么东软为什么在短时间内能异军突起?为什么他们能够实现一步步的跨越?为什么能够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走进了东软集团。

  解说:

  接近年底,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玉国特别忙,他正在筹备公司赴美参加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博览会。展会上东软将推出最新研制的双排螺旋CT和数字X光机,东软也寄希望于通过这个机会,获得更多的国际订单。

  董玉国 副总裁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东软已经连续几年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我们今年还会要在这样一个展会上有更大的一个举措和一个亮相。

  解说:

  东软这些进军国际市场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十多年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跨国公司能够生产。他们靠技术优势向我国出售CT扫描机、彩色B超、核磁共振等设备,赚取丰厚的利润,可今天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目前,在经济普及型CT市场,已经形成了美国、德国和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起步虽晚的东软医疗通过创新形成了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系列数字医疗产品,抢占了30%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

  董玉国:

  在国际市场我们已经卖到了美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解说:

  东软作为一家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从没有做过CT机,面对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进入数字医疗设备这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全新领域,那么东软医疗是靠什么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产业,赢得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让用惯了洋品牌的国内客户,对国产品牌的质量不心存疑虑呢?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告诉我们。1995年,当几个国外厂家听说他们要进军CT机这个领域时,他们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刘积仁 东软集团董事长:

  我们发现医疗设备越来越走向数字化,越来越多的软件在这种设备里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而这个方面正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我们可以用这个优势和传统的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可以进行较量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解说:

  虽说软件是东软的强项,但造CT机他们却是门外汉。东软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东北大学在CT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东软的资金、软件研究与开发,市场开拓的优势进行整合,两者形成紧密互动的利益整体,用智慧来解决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难题。

  郑全录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裁:

  刘老师说,我非常相信你们CT研发需要多少钱,CT的市场开拓产业化需要多少钱,我就给投多少钱,我们要把CT,一定要把这一民族的产业,把它坚决地进行下去。

  解说:

  CT机的核心技术是嵌入式软件,可以说它是整个装备的神经系统,直接关系到CT机成像的质量和运行的速度,这对于医院进行科学、精确的诊断是一个重要保障。东软的CT机刚刚研制出来的时候,成像速度是58秒。而国外品牌的速度是15秒,在和洋品牌这场实力差距悬殊的角逐中,东软医疗怎样才能后来居上呢?

  曾经担任国产CT机研制工作的负责人江根苗现在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很有感触。要解决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这个关键技术难题,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随别人的路径,要么另辟蹊径。

  江根苗 东软医疗国产CT机研发技术负责人:

  它是以一个新的,以软件代替硬件的方式来实施。那么对于一些国外大公司,为什么它在这方面考虑相对比较晚呢?因为他们原来已经有一个成型的系统正在运用了,他们不希望在一个短时间里,迅速地把原来的东西全部推翻。

  解说:

  用软件系统替代硬件系统这条创新途径能否走得通,实际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当时研发团队每天都吃住在实验室,进行攻关。由于积劳成疾,江根苗患上了骨头头坏死,但他依然拄着拐杖到实验室。

  江根苗:

  不仅表现为它一个高速度的更新或者升级,同时在速度上一点也不亚于硬件的速度。

  解说: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团队就攻破并行运算的技术难题,最终使得国产CT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江根苗:

  第一版软件出来后成像速度是58秒,那么我们经过持续地改进和提高,(成像速度)后来是变成了28秒、18秒、8秒、5秒,最后变成了1秒以内。

  解说:

  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不仅需要核心技术,还需要在生产方式、管理机制和品牌打造等全方位的创新。“虚拟制造”这种生产方式就是使得东软医疗取得突破抢占市场的另一个高明之处。

  黄瑛 记者:

  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东软医疗的装配车间。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机器轰鸣的场面,也没有车、钳、洗、刨、磨这样一些生产的工序。他们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虚拟制造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产品的研发、系统的设计以及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是由企业自主完成的,而大型装备的其它部件却采用全球采购的方式来进行。

  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东软的成功在于它理念上的创新,如果说还在用西方的雁形模式、跟随模式去走,你总是梯度的,你总是承接人家的专业,但你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东西。把它的软件揉进这个CT机里面,变成它的核心的东西,而且能够超过国外的产品这个东西,这不就是核心竞争力吗?这不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不能自己的品牌就出来了?

  解说:

  将制造环节外包可以弥补劣势,而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则可集中优势兵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促使国外品牌降价幅度达30%。短短几年时间,东软CT开始被一些用户所接受,辽宁奉天医院从以前使用国外产品到现在使用国产CT,就经历了一个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

  记者:

  和国外的产品进行比较的话,情况怎么样?

  韩首章 辽宁省奉天中医院院长:

  当时我们对比了几个参数,发现东软的这些方面非常不错,特别在运算速度方面非常快,这样就使门诊在作出诊断的时候非常及时。

  解说:

  这家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告诉我们,使用国产CT机也改变了过去使用进口设备出现故障,不仅维修收费昂贵,而且备件不能及时从国外运达,让他们苦恼不已的情况。

  记者:

  一个费用高,另外一个会误事,是吗?

  于景贤 主任 辽宁省奉天中医院放射科:

  时间很长。我不是说了,它有时候一个多月或是几个月,这个机件运不来。

  记者:

  患者也没法来看病。

  于景贤:

  对。这个机器就趴窝了,不能再用了。那么你需要做这个检查只好暂停。

  解说:

  东软要持续要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大量人才。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沈阳的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对于东软这样的以人为核心的高技术企业,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

  记者在东软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不是老总,而是老师。正是这种带有浓厚校园色彩的企业文化吸引了胡博士。一年前,他从深圳来到沈阳,加盟东软,同事们都戏称他是“孔雀东北飞”。

  胡红兵 东软医疗磁共振研发部:

  说起东北的话,大家都觉得是非常寒冷的一个地方。但是我一年前来到东北东软之后,就觉得这里实际上大家的那种创业的热情还是挺高涨的。

  解说:

  正是有了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东软每年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激发了他们持续创新的激情。东软医疗把人才视为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最大资产,信任他们,给他们架设事业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和企业一同成长。

  胡红兵:

  是东软使我从一个具体的研发人员,能够转变成为一个项目经理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挺感谢东软的。

  解说:

  像东软医疗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沈阳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带动了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

  邹大挺 沈阳市副市长: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当中的应用,产生更大的效益。

  解说:

  记者采访期间,总是能遇到一些前来东软医疗参观或者准备购买产品的客户。国产医疗品牌成为他们的选择。

  客户甲:

  感觉还不错。这个企业的管理、生产规模,产品的性能都是不错的。

  客户乙:

  我们可能以后还有更多的精力要投放在咱们国产的设备上去。

  演播室主持人:

  回想几年前东软的医疗产品刚刚研制出来的时候,面对的曾经是一片怀疑和质疑的声音。可是今天东软医疗推出的CT机、磁共振和彩色B超等数字医疗产品,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国内的份额,还走向了国际市场。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东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自主创新之路最终会越走越宽。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再见。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