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浓度污染团今离开哈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3:50 重庆晚报

  根据已有的检测数据显示,昨天凌晨,松花江哈尔滨段的硝基苯含量达到了最高峰,超过了国家标准33.15倍。此后,高污染团流经哈尔滨市内的东江桥,于今天凌晨左右离开哈尔滨到达饶河县的大顶子山。12月1日上午,高污染团将达依兰县达连河镇。据预测,污染带要14天后进入黑龙江主江道,约25天后离开黑龙江省。这是记者昨天下午在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昨天13时,河北省唐山市为哈尔滨人“雪中送炭”,首批150吨活性炭紧急运抵哈尔滨,晚上6时许,河北省组织的另外150吨活性炭也抵达了哈尔滨。据了解,经过专家组的决定,哈尔滨急需1000吨Z-15型活性炭用于去除水中的苯类等有害物质,由于黑龙江本地没有这种特殊型号的活性炭,全国许多省区纷纷伸出支援之手。记者昨天来到哈尔滨制水三厂,武警战士正在这里热火朝天地搬运着成袋的活性炭。

  制水三厂技术室主任王智祥告诉记者,这些活性炭在80公里长的污染带高峰过去之后才会投入使用,之后水还要经过多道程序过滤处理,确保饮用安全才能进入市民家里。相信28日就可以为哈尔滨市民供水。

  院士与省长争喝第一口水

  昨天,负责松花江污水处理净化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向记者透露,经过数名专家的连续攻坚,污染过后的松花江水在经过三道程序的处理后大可放心饮用。“到时候我要喝第一口水。”李圭白说。

  最初供水只是间歇性供水

  李圭白院士同时向记者透露,恢复供水并不意味着哈尔滨市民全天都可以享用松花江水,因为最初的恢复供水并不是全天供水,而是采用间歇供水的方式,每天供应20万吨松花江水给哈尔滨市民,而正常情况下,哈尔滨城区每天所需的松花江水为85万吨。

  6个月内可能有二次污染

  与此同时,随着污染团开始流出哈尔滨,以及恢复供水工作的即将开始,政府和专家亦开始将工作逐步转向对污染过后遗留问题的解决上。

  哈尔滨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任南琪告诉记者:“污染带过后不能说明一切就完事,分解能力很低的硝基苯或许还有一部分沉积在松花江下面,等到来年开春温度上升时,这一小部分还可能释放,造成二次污染。除非洪水来临,潜在的二次污染就一直可能存在,这个时期可能要维持6个月。”

  吉林市隐瞒水污染消息寄希望于放水稀释

  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的11月13日夜近12时,吉林市相关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作为新闻发言人,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邹海峰,表情严肃地对众媒体记者表示,实时监测表明,“到目前为止,未造成大气污染”,而水体是否被污染,吉林石化公司是不知情,还是有意隐去?

  据记者了解,当地环保部门在事故当日就发现水体污染,但为何不对外发布消息?对此,该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次和以往不同,新闻发布权不在我们(环保部门)手里,上面有明确规定”,“你找市委宣传部!”23日,记者联系吉林市委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其表示“现在,相关采访需找省委宣传部”;与吉林省委宣传部联系,对方又表示“因是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相关内容的发布,需通过中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政府没有对公众及时发布污染信息,可能是为了尽量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同时寄希望于“通过丰满电站开闸放水,将受污染的江水稀释到达标水平”。

  污水带流向中俄边境俄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据俄塔斯社报道,含苯污染水源带正以每昼夜100公里的速度从松花江向俄境内的阿穆尔河涌来,俄紧急情况部和环境监察部已组成专家小组奔赴哈巴罗夫斯克,并在哈巴罗夫斯克成立紧急情况预警指挥部。昨天,哈巴罗夫斯克进入紧急状态。

  据俄电台报道,哈巴罗夫斯克已紧急储备了5万吨水,当地居民也纷纷上街抢购瓶装饮用水。

  中石油“人祸”缘何不绝

  “我国目前进入了第五次事故高发期。”中国地质大学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理论专家组成员罗云教授认为,“尽管安全形势严峻,但生产安全归属技术系统,技术系统都是人为的,如井喷、矿难等,都是人祸而非天灾。

  吉林石化爆炸就是一次“人祸”,这与井喷如出一辙。两次事故,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公共安全。井喷的发生,导致243条无辜生命悄然消逝;吉林石化爆炸,除了吉林本省外,黑龙江也受到波及,被迫紧急发出停水公告。

  这两件事情酿造着同一杯苦酒:中石油一个企业的事故,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人们被迫把眼光从企业层面移开,关注更大背景下的“公共安全”,并耗费着大量的成本。即使是受到波及的黑龙江省,其财政也只好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污染事件应急处理。

  众多善后措施,很显然已远远超出中石油管理层的能力。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似乎昭示着共同的背景和原因的两次“人祸”:石油产业属于高危行业,中石油完全有能力预见风险并采取合适措施避免其发生。然而,中石油却把自己制订的预案放置案头,并未多加理会,以致事态扩大超出控制。

  安全也是生产力。中石油的高层都多次开会强调安全生产,还部署了诸多安全工作检查,但仍未能避免遭遇事故的命运。

  遭遇井喷后,国家对马富才采取了“同意其辞职”的办法。有一点肯定的是,缺乏外部监督的中石油,要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真的需要跳出“系统内自查-事故发生”的循环怪圈,找出一条新思路来。

  据新华社、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国际金融报

  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