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东向发展,安徽的一招新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4:48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安徽以东,是江苏、浙江、上海——富裕的长三角地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东向发展,为发达的东部提供资源支撑并承接东部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就明确地为安徽“谋”了“大势”。重要的通路向东修建,重要的产业向东衔接……今年1月至9月,安徽毗邻苏浙的9个市引进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已上升到53.9%%。“东向发展”的棋子一粒粒落下。

  抢时机,无缝对接求发展

  山水相连的安徽省与长三角终将实现发展的无缝对接。这是安徽主动的选择,也是安徽必然的选择。东向发展,这正是安徽人一直以来的追求,如今,安徽决策层对“东向”发展可谓思路更明晰,选择更坚定,举措更实在。

  最明显的东向举措莫过于高速公路修建计划的调整。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通向江苏方向的高速公路出口将由现在的3个增加到16个,通往浙江方向的出口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个。在建设中的南沿江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又新规划了北沿江高速公路。

  与苏浙毗邻的安徽省23个县市区将实现县县通达高速路。

  尽管地域相近,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有资料显示,安徽沿边地区县均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只相当于苏浙相邻县市的33.81%%、44%%、22.7%%;综合商务成本只有发达地区的三分之一。一方面,这是差距、差别;另一方面,这也是潜力、优势。实施东向战略,就是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使安徽省的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朱先发认为,借重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安徽省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提升产业层次,走适度超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与此同时,安徽省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也为东向发展战略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个宏伟计划包括825个大项目,总投资1万多亿元,要重点建设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旅游、文化等8大产业基地,构筑防洪保安、交通、信息、生态、信用和人才6大基地。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9月全省财政收入已突破500亿元,提前2年实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目标。现在,“十一五”末GDP突破1万亿元已成为安徽省的新目标。

  壮筋骨,目光齐聚长三角

  不久前,安徽省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加快毗邻苏浙沪地区发展座谈会”。安徽省23个沿“东”县市齐聚一堂,与省委、省政府高层领导共商“东向”发展大计。在这个会上,省委书记郭金龙明确提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随后,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支持毗邻苏浙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推进沿边地区与苏浙沪的交通、产业和资本的对接,促进沿边地区在区域分工中找准位置,服务长三角,主动当配角,全面融入苏浙沪,隆起沿边经济带。

  时隔一月,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沿江城市加快发展座谈会上,郭金龙再次强调:“沿江城市群在安徽的东向发展中要发挥排头兵作用。”很快,沿江和沿“东”地区舞动起来了。

  以生产中国自主品牌奇瑞轿车而闻名的“皖江龙头”芜湖市,仅汽车配套企业就达100多家,不久前,国家环保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又在这里揭牌。安徽省委常委、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认为:芜湖市不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以自主品牌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积极参加国际产业分工,以更高效率、更高效益促使产业转移,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70万人口、却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中国生态山水铜都”铜陵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是有色、电子和建材、服装等,为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辐射,正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使工业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的主要载体。市委书记沈素王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我们东向发展的定位是,发挥比较优势,把铜陵建成沿江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是长江进入安徽的第一个口岸城市,上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安庆正依托长江,发挥东港、沪蓉等高速线交织点的优势,在区域中凸现“宜人、宜商、宜居、宜游”的今日魅力。市委书记韩先聪把这一定位说得既明白又坚定:“作为安徽崛起的第一方阵,安庆将把打造三省之交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我们矢志不移的发展定位,把锻造工业化脊梁作为我们坚定不移的主攻方向,把安庆的比较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而省会城市合肥在这盘棋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城市的优势,为东向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工业立市、科技领舞,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已为合肥“号”了“脉”:把科技作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从体制、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去努力,让合肥成为从沿海到中部地区最适合、最优秀的开发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