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农民确实从中得到实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09:48 河北日报

  ---全国"三下乡"活动十周年工作座谈会代表衡水参观侧记 本报记者陈凤来任少辉刘成群

  11月25日上午,参加全国“三下乡”活动十周年工作座谈会的代表在衡水市进行了参观。

  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是“三下乡”工作开展以来的受益村。该村群众依靠科技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富裕道路。2004年,该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当代表们来到该村时,热情的群众敲锣打鼓迎接远来的客人。在村里的广场上,身着彩衣的群众扭起了秧歌,看得高兴了,一些代表也加入到其中扭了起来。吉林市双阳评剧团的满星宇对记者说:“文化下乡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必须真正扎根到群众中去。现在,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文艺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很重。北苏闸村的文化活动这么丰富多彩,证明‘三下乡’确实是常抓不懈的,确实落到了实处。”

  代表们一到冀州市冀州镇彭村,就被满桌子的辣椒、姬菇、绿壳乌鸡蛋、晚秋黄梨吸引了。果品种植状元李兴森说,他的晚秋黄梨每个都在500克以上,全部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销到北京。衡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学清对身边的几个代表说,1995年以前,彭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三下乡”活动开展后,在衡水各级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下,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4100元。广东省科协的郑德胜感慨地说:“这里浓厚的科技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广大的农村群众非常需要科技,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常下乡,要扎根乡村,把科技知识传授给群众,为他们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在北内漳村,海南省临高县科协主席刘春花边看边记,不时翻阅着该村创办文明生态村的档案、图书借阅档案和读书笔记等。她说:“‘三下乡’在这里已成了自觉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制度,群众得到了实惠,我们要借鉴这里的好经验。”

  中宣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董俊山说,“三下乡”开展十年来,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因为它适应了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一个不很发达的地区,衡水市在“三下乡”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更具有普遍意义。衡水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村实际出发,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主题,设计项目,筹划工作,开展服务,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代表们还参观了邓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现代化的工厂化育苗、日光温室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