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庄窝铺起“楼台”——石楼县发展移民经济建设新农村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05:56 山西日报

  “脚下柏油路,自来水到户,进出小洋楼,小病难不住!”这样的顺口溜伴着灿烂的笑脸,出现在石楼县一处处移民新村里。祖祖辈辈“猫”在山庄窝铺里的石楼农民,如今正在自己的家乡建起座座明媚的“楼台”。

  笑容来自变化,变化发生在眼前。还在2003年时,石楼县农民十之有九散居在506个自然村,其中百人以下的自然村占到55.7%,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75元,贫困状况
可想而知。

  “石楼要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依靠移民经济,集中有限资源,把人安置在更宜生存、更适合生活、更有利于生产的地方,集中资源建设好这些地方!”面对怎么“扶”都难见效的贫困状况,石楼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出了决断,为全县发展移民经济吹响了冲锋号!两年时间,全县累计投入近亿元,建起建筑总面积11.3万平方米的移民新村,1622户、7920人率先告别了山庄窝铺,搬进敞亮的新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三个最大限度”移民“搬得出”

  走进石楼县曹家垣乡许家山垣移民新村,一套两间的平房在冬日的阳光下轩敞明亮。据介绍,这套房子成本造价总共1.6万元。户主刘某说:“全家5口人可获得移民扶贫资金1.25万元,再自筹3500元,就住进来了。”在马村移民新村,一种一层门店、二层住人的小二楼,据说价格也只在3万元。

  这种外观漂亮、成本低廉、实用坚固的平房,是构成石楼县各移民新村的主体。为了减轻移民户负担,让移民移得起、搬得出,石楼县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他们在实施中坚持“三个最大限度”:一是最大限度筹措资金。据统计,两年来,省、市、县三级扶贫工作队为移民新村建设投入资金达960.3万元。二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移民工程向全社会招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低价定标。三是最大限度让移民自身参与工程,同时实行“就近式”移民,让贫穷而勤劳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

  资源整合吸引移民“稳得住”

  前山乡南卜山村村民马小山一家5口,从山上搬进移民新村后,原来的37亩坡地退耕还林,每年可得国家补助5920元。马小山说:“这些钱解决了全家的生活问题,我就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了。”

  像马小山这样有退耕地的移民户占到全县移民总数的30%以上。在实施移民经济过程中,石楼县同步实施了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依托国家政策,对移民村实行整村退还,为移民落实基本口粮。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退耕还林60.5万亩,工程涉及4.2万人。

  按照移民开发总体规划,该县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县新修学校11所,农村合作医疗所5所,产业基地8处,实现移民新村水、电、路、通讯、学校、就医的综合配套。目前正在建设的石辛公路正把全县82个中心村串连起来,村民出行告别了人背马驮的时代。

  产业配套推动移民“能致富”

  走出大山外,处处不同天。这种感受不仅表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善,移民的生产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该县小蒜镇教盆焉移民新村90户入住后,两年时间出现养猪户24户、开门市7家、开饭店2家、电焊3家、药店1家……这些营生,在以前的山庄窝铺里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巨大的变化得益于石楼县县委、县政府为移民新村进行产业配套。该县确立了“西部红枣东部杏”的产业发展目标,力争5年内全县枣保有面积30万亩,杏保有面积达到100万亩。落实到移民新村,则依托15万亩优质牧草,大力发展养殖业。据统计,目前该县已为移民新村投资1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畜牧养殖基地8处,争取支农贷款500万元,扶持养殖户675户,仅獭兔养殖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可实现纯收入130元。同时依托资源办工业,先后引进项目32个,吸纳移民村富余劳动力4300多人。

  搬出大山,迎来新生,移民户对自己的境遇感慨万千。马村移民户张留则对记者讲述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凭我的本事,再有十年,我家也住不上新房,我孩子也上不了新学校……全靠党的移民政策,全靠心里装着我们的县领导。”而在他身旁嬉闹的一群孩子们的脸上,记者看到了移民们的新希望。

  本报通讯员李文生(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