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笔耕不辍硕果满枝——近十年我省青年作家创作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10:00 河北日报

  本报记者崔立秋

  这是一次青春的会议。

  这是青年作家队伍的一次检阅。

  这是我省青年文学十年发展历程的一次回顾。

  2005年11月27日,我省第三次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此时,距离1994年第二次青创会,已经过去了11年。

  十年来,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创作出大量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优秀作品

  在这十年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等文化建设方略,组织和实施了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的“人才工程”和“精品战略”,为我省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这十年间,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作出了大量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优秀作品,为建设文化大省,为构建“和谐河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十年间,一大批年轻作家凭借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宝贵的创新精神,不断涌现出来并逐渐成长为河北文坛的一支生力军。被誉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专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在这十年间,河北作家在第一、第二、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先后有9位作家赢得10个奖项,获奖作家、作品数量连续三次列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一名,充分展示出了河北作家的整体实力。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抓好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努力为全省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青年作家是河北文学队伍中的生力军,是河北文学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为做好青年作家的发现、培养和团结、引导工作,省作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鼓励和引导青年作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

  以青年作家为主体的河北文学院为每位作家都建立了生活基地,省作协要求每人每年在基地生活不少于3个月。这项措施实施6年来,使青年作家真正做到了熟悉生活、认识生活,对提高创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组织较大规模的文学采风活动。1998年4月,30余位青年作家分赴黄骅港、京唐港、廊坊开发区、邢台小康乡采风,并赴张家口地震灾区慰问采访;1999年7月,河北文学院作家分6组赴北京、安徽和河北基层农村考察;2002年4月,河北文学院作家到西柏坡、城南庄、冉庄等中国革命纪念地参观采访;2003年10月,河北作家代表团赴西北地区采风。

  在此期间,省作协还组织了一些作家的作品研讨会,举办了“河北青年作者培训班”,对于帮助青年作家总结创作得失,团结和凝聚青年作家队伍,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河北文学园地里,具有传统优势的小说、诗歌创作继续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在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

  河北的青年作家们以敏锐的艺术触角感受时代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艺术实践,表现出更自觉、更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不同领域中,都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呈现出可喜局面。

  就小说领域而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情感困惑,谈歌在中篇小说《大厂》中,关仁山在中篇小说《九月还乡》、长篇小说《天高地厚》中,都努力在艺术形象塑造和作品主题开掘方面寻求突破,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胡学文的中篇小说《极地胭脂》,欧阳北方的中篇小说《风中芦苇》,在完成故事叙述的同时,强化了人物精神世界与独特自然环境的融会和交流,使叙事性作品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氛围。

  农村题材创作,是河北作家得天独厚的创作领域。今天,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白领”到“打工族”,从“乡镇干部”到“下岗工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纳入到作家的审美视野当中。曾经困扰河北文学发展的题材领域过于狭隘的局面,已经得到初步扭转。

  郁葱、大解、刘向东、张国明、殷常青、宋峻良、李南、赵丽华、李寒等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一方面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沉思与关怀,对个人生命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倾诉与表达,另一方面,是象征、隐喻、移情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以及意象的并置、叠加和交错,共同构成了河北青年诗歌创作新的文本特征。

  除小说和诗歌外,我省青年作家的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也已经在全国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还有一些散文家和诗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韵律和节奏,记录了时代的情绪、生活的脉动和历史的音容笑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