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明清祠堂遗忘在无人角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3:44 现代快报

  近日,始建于明末清初,悬挂乾隆皇帝亲手赐予“圣旨”碑的江宁区淳化镇下王墅村孙家大祠堂古建筑群,因无人管理和修缮,祠堂的主要建筑在风雨中彻底倒塌,一头石狮、多个砖雕等文物被人盗走。附近村民痛心地说,再不进行维修,恐怕孙家祠堂什么都没有了。

  破烂不堪杂草丛生

  昨天上午,记者根据群众的举报,来到了下王墅村。孙家祠堂坐落在大学城一条新开公路西侧60米远的高坡上,它南临外秦淮河,西临江宁区方山景区。整个祠堂占地面积二三万平方米。走进孙家祠堂,东侧是一个七八米高牌坊,牌坊顶端悬挂着一个乾隆皇帝亲手赐予的“圣旨”碑,碑的两侧镶嵌着一对人物石刻,其做工细腻、生动。在“圣旨”碑的下面,两对青石雕刻而成的二龙戏珠栩栩如生。但“圣旨”碑两边青砖砌成的山墙已是破烂不堪,有的地方出现脱落。附近一位村民说,现在山墙上的人物砖雕大多数已被人盗走,但从没有人来过问此事。

  祠堂内长满一人高的杂草,看不到一间房屋。村民指着草丛说,原先祠堂两边的多间厢房、后厅等建筑已荡然无存。记者看到,一米多高的废墟中,除了一些青砖小瓦外,还能看到一些雕花的木梁。不过木雕已经腐朽、损坏,多数已不能使用,只有极个别木雕保存完好。

  无人过问快成空架

  村民说,“圣旨”碑是乾隆皇帝亲自赐予当时一个孙姓人家的。解放前,住在下王墅村的孙姓家族有几百人,逢年过节,孙家人都会来祠堂烧香拜祖。随着江宁区大学城的开发,祠堂四周也被列入开发的范围,下王墅村姓孙的村民陆续拆迁搬走,祠堂再也没有人来管理和看护。

  村民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没有拆迁时,祠堂前的水塘有四五亩地那么大,后来填上大量泥土后,只留下了现在半亩地大的水塘。“可惜啊!现在祠堂主要建筑都倒了,只留下了两个石牌坊和一个圣旨碑,以及祠堂的门厅了。”村民无不惋惜地说,“现在祠堂荒在这里,也没有人过问,万一‘圣旨’碑和牌坊被人偷走,那孙家祠堂什么都没有了。”

  周围建筑同遭厄运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祠堂主要建筑已经倒塌外,紧靠祠堂的西侧不远处,也有两幢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古建筑在风中摇摇欲坠,有的墙面已开裂、脱落,有的屋顶已开了天窗,一些雕花的木梁和砖雕也不见踪影。据村民称,这两幢古建筑与祠堂属同一时期的建筑,由于两幢古建筑上的木雕非常讲究,一些文物贩子盯上了祠堂和两幢古建筑上的木雕和砖雕,经常夜里过来盗走这些文物。上次,一对放在祠堂前的石狮被人盗走一只,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明代遗风不乏精品

  据曾考察过祠堂的考古专家称,像孙家祠堂建筑上的木雕,都带有明代遗风,有的堪称木雕中的上品,十分罕见。江宁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这个祠堂在江宁区堪称最大的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但它一直没有被列为文保单位,所以才没有对它进行修缮和保护。

  专家呼吁尽快抢修

  昨天上午,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周裕兴教授。周教授原是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曾多次参加考古活动,当他听说孙家祠堂倒塌后,无不感慨。他说,从目前南京地面文物保护状况来看,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都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出现了损坏、坍塌等现象,这与有关部门保护不力有很大关系。特别像孙家祠堂这样的古建筑群,虽然不是文保单位,但它毕竟年代久远,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和维修,那就太令人痛心了。快报记者薛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