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锦里创新 点活三国文化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3:5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锦里创新点活三国文化产业

  图片说明:在创新的路上,锦里仍在不断探索 本报记者 张登伟 摄

  11月26日,四川电视节在成都隆重开幕,本届四川电视节专门就文化产业的发展举行了大规模的论坛。如何将文化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位,使其层次得以提升?参加论坛的众多
从业人员和专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自主创新。

  在这一点上,成都的文化产业正在初露端倪、初试锋芒,正在进行不倦的探索。

  “在成都,有这么一条街,论历史,它非常短暂,但它现在无疑是这座城市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街道之一。”这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原馆长张丽君为电视节“四川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所撰写论文的开篇词,题目叫做《解读“锦里”》。

  思路新

  垃圾堆变成民俗一条街

  昨日下午,张丽君向记者回顾了锦里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2002年以前,武侯祠内东山的背后大约10多亩的土地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成了堆放建筑垃圾的地方,后来虽然进行了一些绿化,但到武侯祠游玩的客人从不涉足此地。

  2000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武侯祠提出“一年一个变化”的要求,并且提出了要将三国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思路。时任武侯祠博物馆馆长的张丽君开始谋划如何把这块地开发利用起来。武侯祠多年来并不愁客源,困扰馆方的是留不住游人。馆方就想通过开发东山背后这一块空地,修建一些小卖部、餐厅等设施,一方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一方面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6次论证,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锦里开始动工建设。这块地地形狭长,纵深有300多米,设计的时候就有意想建成一条古街。

  经营新

  市场运作做强三国文化产业

  施工的同时,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察,重点是学习别处的经营和管理模式。

  考察一圈之后,上海城隍庙的经营模式和新天地夜晚的繁华给张丽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白天要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晚上也要提供,要让他们留得住,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还要有住的。”“一条龙服务”“全方位展示”的创新成为锦里的基本定位。“考察中我们也发现,如果设一道门槛,会把很多人挡在外面。从经营上看,不设围墙对进驻的商家也更为有利。”于是,当锦里还在建设时,进入不收费的规定就定了下来。

  张丽君萌发了这样的设想:利用武侯祠人文资源,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打造体验川西民俗文化的旅游文化休闲一条街,引进品牌产品,逐步形成以武侯祠为中心的锦里商圈,做强做大三国文化产业。2003年1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将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为整合资源、保护文物,把三国文化做强做大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张丽君说:“就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展示城市魅力。”但锦里从完工到正式开街这一段时间,张丽君并不轻松。“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招商也很艰难。我就告诉商家,来锦里的外地游客会很多,在那里设一个点,不仅是一个展示四川文化的窗口,也是展示企业的一个窗口。”事后证明,这一创新之举,为锦里添上了更为浓厚的文化色彩,也大大增强了它的独特性和惟一性。

  体制新

  武侯祠与锦里巧妙联姻

  2004年,武侯祠博物馆与一家文化广告公司合资组建了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锦里古街”的品牌、土地和所有店面的所有权属于博物馆,经营权属于管理公司。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解决了武侯祠与“锦里古街”共享文化资源的问题,有助于古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古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2004年10月31日,投资近两千万元的锦里举行盛大开市仪式,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和游客到场。截至2005年11月,300多万游客拥入锦里,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让经营者和商家喜笑颜开,更为社会提供了近千个工作岗位。

  “2004年春节,初一到十五这10多天,武侯祠游客4.93万人,门票收入101万元。锦里开街后,2005年春节这10多天,武侯祠游客是34.6万人,门票收入479万元。”张丽君笑着说,“以前这一带晚上8点过街上就没什么人了,现在你看,12点过还是车水马龙。”

  但张丽君的压力并没有减少。“现在模仿锦里的地方不少,危机感随时都有。”在如何保持锦里的自主创新上,张丽君总结了几句话:“强调管理、提升服务,以活动代替广告,以特色带动人气。”本报记者陈舸帆

  专家声音

  李思屈(浙江大学教授、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成都分论坛主题发言人):

  文化资源又有一定的独占性,比如锦里和《金沙》音乐剧,别的地方是不可能有的。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倒卖文化,要在知识产业的动作上,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批量生产,同时整合营销传播,让价值更多地增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