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西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4:58 山西日报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八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建议》从我省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要求”,加快“两化”进程,实现“六个突破”,促进“四个提高”,全面建设“新山西”。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山西实际的有机结合,是《建议》全文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建议》内容就是指导思想的逻辑展开。深刻理解《建议》精神,最首要、最根本的是要深刻理解指导思想,并以此为锁钥,全面理解《建议》的主要内容,把全面建设新山西的要求贯彻到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去。

  一、深刻理解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是根据胡锦涛同志考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山西实际而提出来的。山西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尽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妥善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全省的和谐稳定;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深入探求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开发等方面的规律和途径,用好思路、好措施、好作风、好机制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核心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更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言,“十一五”时期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从我省来看,“十五”期间的巨大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又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使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突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等等,我们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要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使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纵观整个《建议》,科学发展观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是《建议》的灵魂。《建议》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上,都开宗明义地强调,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文、社会发展目标,从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更加关注就业、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强调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相协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强调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可以说,《建议》就是一个谋划我省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认真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山西就能尽快步入科学发展之路。

  二、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坚持双轮驱动、相互促进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支撑。近年来,我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上有了一套好的思路和办法,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第二产业虽然总量和比重都相对较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大任务同期而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扩大内需、拉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从我省来看,城镇建设方面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够突出。如果城镇化进程滞后,不仅经济结构调整难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也难以拓展。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山西的实际,《建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基于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双轮驱动,形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共同带动全省的整体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载体,坚持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工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继续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培育发展非煤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建立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各地要依托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形成区域性发展极,由此推动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推进特色城镇化,要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作用,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思路,以太原为核心,大运城市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群为主体,东西向交通干线、太原至晋城高速公路和太焦铁路沿线为次级城市带,形成叶脉状城市发展格局。围绕这个目标,要从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加强对城镇化的宏观调控。二是加强大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这方面要注意把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统筹考虑,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大新区开发力度,开辟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充分发挥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要依托区位、旅游、文化、生态等优势,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新型城镇和城镇组群。加快资源型工矿城镇转型步伐,改变生产性功能突出、生活和文化型功能薄弱的状况,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四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良好机制。实行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城镇组群内部的大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建立城镇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破除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化在带动投资、辐射周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三、深刻理解“六个突破”的重大意义,坚持突出重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效

  《建议》提出,未来五年要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上实现新突破。这“六个突破”,是基于山西的省情特点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议》确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有的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如煤炭、电力、冶金;有的则是近几年成长较快的产业,如新型材料、特色农业等。这些产业多数基础较好,尽管有一些重点企业和产品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但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符合我省的比较优势,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去抓。为此,《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并实施七大优势产业推进计划和发展意见。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推进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的发展;积极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使其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煤化工和医药产业,实现我省由煤炭大省向新型煤化工大省的转变;加快发展新型材料、农畜产品加工和以旅游文化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增长极。同时,要围绕七大优势产业,从大企业大集团、重点经济园区和新型产业基地三个层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形成资源消耗低、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转变增长方式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本质要求。过去的五年中,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增长方式粗放,投入高、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单位GDP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提出,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这些举措,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使我省发展进程中较为尖锐的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就我省而言,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发展落后的问题同样比较严重。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不仅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展更为落后。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符合省情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和生活质量差距。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建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大举措:一是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开辟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尽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但只要认真落实以上措施,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方面的支持,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一定会得到全面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要实现山西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得力的举措推进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议》提出,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发展中需要特别强化的薄弱环节。对外开放滞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严重不足是我省发展的“软肋”。200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不到1亿美元,在中部六省中居倒数第一,仅是湖北省和江西省的二十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在我省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反复强调,下大力气去抓。为此,《建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创优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同时,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挥能源地域优势,加强与其他省份、区域的经济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

  科技和人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形势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成为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建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一是面向经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融为一体、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突出优先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三是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流动、激励、培养的有效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深刻理解“四个提高”的目标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建议》提出的重点发展目标。这“四个提高”,是“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总体要求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综合经济实力是反映一个地区宏观经济实力的总体概念,它主要通过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各方面指标的排位来反映。《建议》提出要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就是要通过加快发展,尽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各方面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力争再前移几位。具体来说,“十一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力争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要形成一批技术进步、规模较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外向度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为了改变目前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导致生态恶化的状况,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上缓解压力,提高承载力,增强持久力。着眼于这一目标,《建议》提出在未来五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左右,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5%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力争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按照“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目标,《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围绕这些目标的实现,《建议》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理顺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强化培训服务,扩大就业与再就业;三是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健全调节机制,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五是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六是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七是加强安全监管,提高人民生命财产保障水平。提出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改变目前一些方面不和谐、不稳定的状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协调各种利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大力促进社会稳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发展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舍此,任何发展都失去了意义。《建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这一目标的提出,就是要改变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综合生活质量指数较低的状况,既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又要全面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逐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落实到群众生活质量实实在在的提高上。

  五、深刻理解“新山西”的丰富内涵,坚持“五大建设”全面推进

  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是《建议》提出的总体目标。这既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生动描绘,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建议》要求,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特色城镇;要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五大建设”,为建设新山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我们要实现建设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五大建设”全面推进,从各个方面提升山西的发展水平。为了保证“五大建设”的全面推进,《建议》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教兴晋人才强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四大保证”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保证是党的领导,这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胜利实现各项发展目标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重点。《建议》要求,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铺张浪费、弄虚作假,不断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深入开展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新山西上来,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李旺明(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