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西推进“两化”进程落实省委八届全会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5:02 山西日报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是省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我省“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加快“两化”进程的战略意义,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实现山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支撑。在人类进
入信息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决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路子。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几年,我们坚持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上有了一套好的思路和办法,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第二产业虽然总量较大,但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要从诸多方面积极努力。一是要着眼于把山西建成国家最重要的

能源基地,坚持输煤输电并举,逐步加大输电比重,建设一批新型煤电项目,有选择地发展能源优势产业,提升能源基地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着眼于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培育壮大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基础较好的不锈钢、铝、镁冶炼及加工业,特别是要推进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三是要着眼于形成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并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集约型和节约型增长方式。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能带动投资的增长,通常情况下,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地区生产总值提高1.5至2个百分点。城镇化必然吸引省内外的大量资金,将对我省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形成较大需求,有效扩大整个内需,对全省形成直接的投入拉动。城镇化能带动区域的发展,太原、大同等大城市及其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形成,将对周边地区产生直接的辐射带动作用。加之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的跟进,将对全省的发展产生有力拉动。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城镇功能的健全,将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宽领域和空间,促进新兴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的推进,还将大大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进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全省文明程度,进而改变山西的整体形象。

  目前,我省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2004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为39.6%,城镇化既滞后于工业化,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多数工业化程度相近的省份。城镇建设水平不高,大城市不大,小城市不强,多数城市不特不美,11个地级市中有7个是新设市,在全国甚至中部地区有影响的城市少。

  80%是资源型工矿城镇,生产型功能突出,生活型、文化型功能较弱。城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未形成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群和经济圈。这样的基础,决定了我省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思路,必须用更多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关键是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富有鲜明特色、较强活力和巨大带动力的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太原对全省、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对小城镇以及整个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两化”进程,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建设农村和发展城市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力量,是我省落实

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加快城镇化推进步伐,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双轮驱动,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共同带动全省的整体发展。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勾勒出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壮丽蓝图,吹响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号角。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抓住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两化”进程,把新的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的发展现实。

  本报评论员(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