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端午申遗之争”折射出一种迷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5:53 新桂网

  新桂网

  据《广州日报》11月27日报道,北京时间11月25日下午,巴黎传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国内各大网络论坛马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大多数网友对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难以接受。民俗学家则表示,韩国“申遗”成功,不会影响我国端午节“申遗”;两国“申遗”之争属盲目炒作,我国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
制才是根本。

  彼端午,非此端午,名同而实异。笔者记得,在“韩国端午申遗”新闻第一次出现后不久,就有一位熟悉韩国文化的专家出面予以澄清。

  现在彼端午申遗成功了,仍旧有国人感到失落,可以理解——至少在呼唤保护各自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这点上,大家是一致的,如今别人申遗成功而我们依然在申遗的途中,人们当然会有点失落。可是,大多数网友对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难以接受,这就叫人费解了,这不是典型的“我没有,你也不许有的”劣根性吗?情感上不能接受,尚是一种低层次的抵触。可竟有人说:“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而默哀!”这是典型的名实不分,空悲哀,滥愤慨,实在可笑。

  其实,我想,这些人未必不知道“彼端午,非此端午”,他们之所以如此愤激,乃至躁动,只不过借机散发一下心中的那股失落和迷茫而已。

  在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出现这样的失落和迷茫是正常的,可问题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必须善于引导这种情绪,而不能任其自流。

  就拿这次端午申遗来说吧,我国的此端午,无论是历史,还是影响,都不比韩国的彼端午差,但为什么人家的就先申请成功了呢?我们需要反思什么?在这点上,媒体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发挥,比如澄清彼此端午的差异,显然比盲目地炒作人家的成功,更能引起大家的反思。

  不过,说到底,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中国人身上,不能指望一次申遗的成功来解决传统文化的失落,乃至没落。至于那些打着申遗的幌子,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还不如不申遗。

  还是民俗家理性:“文化是大家可以共享的,不像面包,你要是多咬了一口,我就会少咬一口。”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人的人性的弱点,自私和狭隘。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一种开阔的心怀,需要更多的检讨和进步,而非看不得人家比自己好的心态。(周伟娜)

  编辑:韦怡 作者:周伟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