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又一位老人跳楼轻生 亲情与病情令子女一样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6:42 东北新闻网

  虽然儿女孝顺、衣食无忧,79岁的老人还是撇下妻子、儿女从三楼跳下。当老人被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再也无法听到儿女们的哭喊了。

  2004年,本报4次报道老人跳楼的类似事件;2005年,老人跳楼自杀的事件在大连乃至全国仍在频频发生。

  遭了一辈子的罪都挺过来了,在本应安享生活的晚年,这些老人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

  老人惑于病情亲情

  这是11月25日发生在大连的事,本报进行了报道。

  儿女们在太平间的门外失声痛哭。女儿说昨天刚和爸爸通了电话,爸爸还说一切都好。儿子说,几天前刚看望父亲,和父亲贴了贴脸才离开。孙子说,他本和爷爷是寸步不离的,但就在一转身的工夫,爷爷就踩着床从窗上翻了下去。

  “我爸曾经几次和我说不想活了,但我们都极力地劝他想开。”小女儿说。老人患肺病有五六年时间了,他曾经在2001年被医生预言只能活三四个月,但因为儿女照料得好,他又奇迹般地活过了四五年。但这四五年,因为肺病严重,他的肺已经完全纤维化了,整日整夜咳嗽,没完没了的药和点滴让老人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折磨。儿女们为老人买了最贵的药,并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越是这样越让老人感觉自己在拖累儿女。

  老人以为他的自杀不但能让自己解脱,也能让儿女们解脱。但事实恰恰相反,他的突然离开让他的儿女痛不欲生。儿女悲痛之余不知道该怎样把真相告诉尚不知情的母亲。面对来自孙辈及其他家属、邻居的询问,儿女们更不知道如何开口。父亲的自杀可能成为他们一生的痛。

  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杨福彬说,每家的经济条件、儿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可能是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相当多的老年人缺少精神上的排解。

  杨福彬说,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是可以基本满足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而其主要是由于缺乏精神关怀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50-80%的疾病属于身心疾病,即心理失调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等。

  “中国的老人想的永远是儿女。”杨福彬说。一些家庭面临空巢问题,老年人孤独寂寞,心理没有寄托,但他们不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还有一些老年人面对疾病的困扰,他们想得更多的是会不会给孩子添麻烦,而不是自己。

  杨福彬说:“青少年一旦出现心结,解结的人有家长、老师、朋友以及社会工作者;而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老人心里有话一般都没有机会说,而他们也不愿多说,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疏导,一旦心病太重,就容易发生意外。因此,老年人需要家人与社会给予加倍的关心与爱护。”

  解开心结关爱老人

  长期在日本从事养老事业研究的

清华大学教授崔保国告诉记者,人到老年心理会产生5种变化:一,失落感。老年人一旦退休,由原来繁忙有序的生活转向自由松散状态,精神上无所寄托,常会有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或急躁易怒等表现。二,隔绝感。由于社交减少和体力、视力、听力减退使老人趋于自我封闭,不易与别人沟通。三,孤独感。老人闲散在家,常被忙于事业的子女忽视,于是变得孤独。四,没落感。年迈、体弱、多病的老人往往认为自己无用,是家庭的负担,因此心理充满了抑郁与绝望。五,恐惧感。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使老人长期处于不安的状态,增添不必要的烦恼。所有这些心理的变化,都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出严重的身心疾病。

  崔保国说,一些养老机构中设有专门的心理工作人员,老人们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情绪问题都可以马上被察觉并得到排解。

  “要让老人感觉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崔保国认为,在中国,小规模的社区化托老所是一种理想的养老选择。老人们可以在社区内做一些公益工作,并能够相互交流。居委会也可以通过工作来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作为儿女,不论多忙也要与老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老人的养老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这是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

  ( 半岛晨报 赵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