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海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9:1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十一五”期间是青海省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将我省建成特色文化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青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需研究和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十一五”我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特色文化省,为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在总体要求上,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特色文化省入手,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和“四个一批”。即,文明素质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阵地工作、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先进文化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具有时代特征、青海特点的人文精神。在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统筹公共事业的服务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广电网络业、出版印刷发行业、报刊业、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经营业和旅游文化服务业、体育娱乐休闲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

  关于“十一五”我省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1、以先进文化引领人民群众,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要全面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突出未成年人、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根据各类群体的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工作特点、生活水平状况、心理特征等,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分步推进,采取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文化熏陶、环境影响、实践推动等多种途径,努力推动公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广大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

  2、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这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抓紧制定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主管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文化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以文化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着力构建导向正确、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环境。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形成产品丰富、要素完备、管理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三个促进”,即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多元投入和经营,促进产业总量规模化。

  4、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文化阵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全面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以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乡镇、村落、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基层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青海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5、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仅能极大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增强青海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群众

性文化活动;不断推出强势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推动文化活动的开展。

  6、不断推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着力打造青海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全面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通过规划与立项、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励三个环节的工作,对全省文化精品创作进行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对重点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过程实施全方位扶持,提高创作水准,确保精品质量。

  7、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为青海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强基固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青海文化发展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要全面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对青海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健全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工作机制。

  8、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促进青海文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素质文化人才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形象。要全面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按照人才强省的总体部署,充分开发我省文化人才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法律环境,构筑青海文化人才高地。一是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重点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五个一批”人才;二是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基层文化人才,重点建设组织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文艺、民族民间四支文化人才队伍。

  关于“十一五”我省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政策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对促进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自觉地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创新的思想观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要不断深化对建设特色文化省有关问题的研究,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要建立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考核和评价。不断总结吸取省内外、国内外文化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引导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为加快建设特色文化省营造浓厚氛围。

  二要制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上应研究制定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文化精品生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四个一批”实施意见,突出发展重点,抓好项目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加快文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单位要相应制定各自领域的专项规划,列出一批重点发展项目,引导投资方向,形成发展亮点。

  三要完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要继续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特别注重加大对农村牧区和社区等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改革现有财政投入机制,调整优化投入结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文化资源,整合现有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强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和“四个一批”的相关配套政策;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融资投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制度等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四要强化宏观管理。切实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维护文化安全。始终掌握党对文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国有文化资产配置权。推进文化发展立法工作,制定关于文化设施管理、出版物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地方性管理条例,严格按照文化法规办事,把文化建设纳入法制法轨道。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文化阵地的管理,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效保护

知识产权,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和行政监管,确保文化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 (作者 向 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