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理州祥云新型”工业强县“的探索(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0:41 云网

  

大理州祥云新型”工业强县“的探索(组图)

  云南副省长李新华在祥云飞龙公司检查指导工作 (张敏来/摄)

  

大理州祥云新型”工业强县“的探索(组图)

  祥云县刘厂镇野生菌加工场景 (张敏来/摄)

  祥云,汉武帝惊梦——彩云南现的地方。这片神奇的热土,以往留给人们的印象仅是一个干坝子传统农业县。这里除交通便利的地缘优势外,几乎找不出多少经济资源优势,更谈不上有多大的发展。面对外面的发展,45万祥云人也曾做过不懈的努力。

  经过近几年的大胆探索,今天祥云交出了一份给人启示的答卷。9月中旬,经济学博士宋恒明到祥云考察后十分惊讶:“没想到西部边远山区,竟有祥云这样经济发展的超常规跨越的地方,祥云的发展足以证明西部大有可为”。

  学者的赞叹并不过分。9月下旬,记者实地调查采访,透过县长杨建华10月18日的《全县经济形势报告》有一串强劲的数字显示:

  “十五”期间,全县的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三个翻番:工业产值增长155%,预计到年底将突破25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01%,预计到年底可望突破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预计到年底可以突破6亿元。全县非公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突破1万户,其中能拿出现金50万元的就有3000多户。

  数字令人羡慕,增速令人刮目,增长质量给人启迪。纵观祥云,今日奔腾向前,其经济何以快速发展,增长的动力何在呢?

  科学定位,确立新型工业强县

  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祥云,虽然在传统农业的轨道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城乡经济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善,富民强县难,始终成为祥云前进路上的障碍。当时,省内某知名媒体刊出的一篇题为《亟待开发的宝地———祥云》的文章,真实反映出祥云人的困惑与期待。

  祥云怎样立足县情科学定位?能否打造新型工业强县向产业化跨越,全面转换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呢?

  “十五”初期,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后,县委书记王瑞瑜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对祥云县情作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用全球一体化的眼光,换位审视祥云,县里使出一个实招:全县抽出1000多人,组成若干个工作队到群众中去围绕能不能向产业化迈进,能开发什么产业,产业与产业是否能科学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边向群众商量问计,一边统一思想认识,最终准确定位,形成了“新型工业化强县,城镇特色化活商,农业产业化富民”的发展思路。

  按此思路,祥云以“思路项目化、项目数字化、措施具体化、效益最大化”为“规则”,4年多来,全县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定位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子。

  经过4年的探索,全县着力打造了云南有色金属选冶、农副产品加工两大工业基地,培植了矿冶、农副产品、建材、煤炭4大工业支柱产业,并以此形成4大特色工业新区。其中,已建成财富工业园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1户,建成工业项目25个,在建项目18个。目前产值超过5亿元的有两户,超过1亿元的有两户,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18户。这些工业企业均为近两三年投产的新型工业企业。县委、县政府在企业诞生前,严格规定:环保设施的配套必须做到“三同时”,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即使可纳税数千万元也坚决不予立项准建。如2003年,有个大型纸浆项目要来祥云落户,若投产每年可增加财政收入5000多万元,当时此项目协议已草签,项目也上报,在党政一班人经过反复论证后,认为要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予以果断拒绝。又比如,祥云铅锌产业的生产方式换代,2003年,县里痛下决心,在两个月之内关闭了332户土法炼锌企业。与此同时,由县委、县政府搭桥,组建现代新型大型冶炼集团飞龙公司,该公司前身系半土法冶炼,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司毅然关闭老厂建新厂,损失1000多万元,换来今天的大发展,产值突破10亿元,跻身全国非公经济200强,排污基本实现零排放,被定为国家循环经济实验工业区。

  4年多来,该县工业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体系的成长阶段,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了40%,吸纳农业人口“农转工”3万余人,增加农民劳务收入2亿多元,工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3.9%。

  目前,嘉阳公司3680吨塑料薄膜,扬帆公司等成规模的塑料制品生产项目,飞龙公司1.5万吨萃取锌项目已投产;飞龙公司8万吨的铅技改项目和废渣、废液综合回收项目及2.5万吨海绵铁工程,海容公司20万千伏安亚微米铅酸蓄电池,红蜘蛛矿业公司5万吨碳酸钡项目及黄金公司吨黄金二期技改项目,平南化工公司技改扩建2万吨碳酸锶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云维集团10万吨化肥生产、恒信公司5万吨复合肥生产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昔日冷清的祥云,如今红红火火搞建设。

  自选动作,构造城乡市场主体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游戏规则”,但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做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自选动作”。

  几年来,由于祥云在传统农业的平台上转型,谋求新的增长方式,自然绕不开构造培育城乡经济的市场主体这个环节。由此,祥云做出了培育市场主体拉动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配套“自选动作”:

  调查表明,祥云县针对市场主体发育不全,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的现状,把功夫用在“三个培育”上,即将自然人培育为个体户,将个体户培育成企业,将企业培育成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企业集团。

  为加快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全县一年要从工业收益中拿出好几百万元反哺农业自然人的培育。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种专业协会73个,对多项特色产业发展专门研究,会员7408人,全县8镇4乡及136个村(社区)都建有农民教育讲习所。如刘厂镇,2003年4月建所以来,举办农民讲习班100多期,每期每所集中100多人,农民在讲习所学到农技知识和致富技能,现已培训14000多人次。像刘厂镇这种培育自然人的方式,各乡镇、村都如此,通过培训,很多农民成了个体工商户。

  随着个体工商户的增多,加上原先发育成熟的个体户,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县委、县政府顺势而谋,把个体户培育成领办企业骨干,2001年5月,县里成立个体私营经济领导组和便民服务中心,推出“八个不限制”政策:不限依法供地对象,不限能源供应,不限发展规划,不限经营范围,不限雇工多少,户口性质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为个体工商户从散户过渡到企业创造了宽松环境,也为祥云经济发展快速实现原始资本积累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县里大刀阔斧对全县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民营资本做大做强兴业创业,引导并重点扶助私营企业打破集中于商品流通领域的单一格局,逐步向矿冶、建材、煤炭、纺织、蚕桑、亚麻、产农品加工以及交运等多种产业延伸扩张。

  战略明晰、定位准确,仅近4年的时间,祥云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全县非公经济实体注册资金7.11亿元,占全县各类经济组织注册资金的比例达99.54%,成为拉动祥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换位拉动,汇集各方启动资本

  拉动经济的增长少不了资本的投入。作为刚刚步入转型的祥云经济,启动资本从哪里来?面对这个大难题,县委、县政府再一次推出了“自选动作”,采取4大措施:即招商引资推动、争取项目拉动、银行支持联动、聚集民间资本互动。

  王瑞瑜书记介绍:祥云在全省第一家成立县级招商局,在对外招商引资上形式多样,十分注意投资软环境建设。4年来,全县招商引资累计新上和技改扩建重点项目达46个,培育骨干工业企业24户,吸纳县外资本3.48亿元,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之一,每年签约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亿元。在争取项目投资上,祥云注重项目质量,每年争取进来也在1亿元以上。特别是在争取银行支持联动上,县委、县政府年年要召开两次政银企三方座谈会,向银行推介项目并由政府搭台,成立国有资产经营担保公司,财政出资600万元,将全县国有资产盘活,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银行至少借贷投放企业发展达17亿元。在汇集民间资本互动上,县里采取一系列引导鼓励措施,仅非公企业投入固定资产达9.18亿元。

  与此同时,县里严格依法充分盘活城镇土地资源,2003年以来,依法有偿供地232件,收缴土地出让金12285万元投入城市经济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该县按“产权不变、规划统一、让利于民、限期完工”的利民便民政策,仅今年1至10月就聚积了2亿多民间资本投入了长达4公里的清红路改造工程。如今,该县城市经济建设已经步入特色转型阶段。

  两头在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在祥云调查采访,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引起了我们注目:这里地处滇西坝子,有8条公路和铁路在此交汇,天然形成东盟经济区和大湄公河经济圈的物流集散地,县内没有多少可供加工的原料,但居然有10多个特色产业“两头在外”初具规模产销兴旺。

  10月22日,记者在刘厂镇采访,没想到,这里竟是国内最大的牛肝菌(野生菌)加工出口基地,镇党委书记杨正雄介绍:近3年,刘厂镇在上届班子打好的基础上大抓特色产品加工,形成以野生菌加工出口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现从事加工销售的企业有150多户,其中3户有自营出口权,每年直接或间接创汇1500多万美元。其原材料牛肝菌有70%来自省外!

  市场在外,原料外来,祥云人就只做一件事,利用地缘优势,把人才、资金、技术吸引过来,扎根在祥云,这样把当地农村劳力输入工厂,培育成为熟练的技工能人,扶持他们逐步滚动办企业,从小到大,使加工业逐步向多个产业渗透延伸。在转换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把更多精力转向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两头在外”的生财模式在祥云也能做大做强。

  据了解,这种“两头在外”的拉动方式在祥云也成为新兴工业的强大增长点,祥云不产橡胶,也无塑料生产原料,但祥云却建成橡塑加工工业基地,形成年产3680万吨塑料薄膜,10万只塑料水窖的规模;祥云原先不产亚麻,通过“两头在外”拉动,已种植亚麻6万亩,大部分原料都来自外省;祥云铅锌资源不多,但却形成“两头在外”规模冶炼工业新区;祥云原先种桑只有8000亩,现优质桑种植面积达10.33万亩,正在扩建8000绪缫丝厂;立足“两头在外”,今年6月,总投资1.37亿元,年加工6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厂已完成投资5186万元。此外,祥云还形成滇西废旧物资回收加工、货运仓储物流等生财产业,产值上亿元的水泥产品大部分畅销省外,跻身东南亚市场,土特产品土碱、土锅、辣椒、土豆、小五金、反季蔬菜、丝绸时装等特色产品还远销到省内外。

  责任编辑:唐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