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灾害援助彰显大国风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0:5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28日电 今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紧急救援措施,提供救灾款物,并派出多批搜救、医护人员赴巴地震灾区参与国际救援。

  目前,中国捐助的2050万美元救灾款物已经全部落实到位。中国政府代表又在11月19日的巴基斯坦地震灾后重建国际会议上郑重宣布,决定提供3亿美元优惠贷款,用于帮助巴拉考特灾区建立流动医院,协助灾区市政重建,帮助全面修复喀喇昆仑公路,协助建设覆盖
巴全境的地震台网。

  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称,这是继印度洋海啸灾难救援后,中国政府再一次对国际重大灾难作出快速反应与积极援助,彰显出极富爱心与责任心的世界大国形象。

  和衷共济 经济发展不忘共同进步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意味着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以及众多负责任的社会团体和亿万负责任、有爱心的国民。今年9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期间,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努力迈向责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执政理念,在国际灾害救援的实践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对受灾国家和人民给予了及时、积极、真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宣布,向受灾国提供价值2163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现汇援助。当年12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受灾国家驻华使节和部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时表示,中国将在以往援助基础上追加5亿元人民币的救灾款。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登陆,造成美国部分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危害严重。9月3日,中国政府向美国灾区人民提供500万美元救灾援助。9月8日,中国援助美国飓风灾区的104吨紧急救灾物资运抵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空军基地。

  在印度洋海啸灾害救援中,中国政府及民间第一次对外进行大规模捐助。“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救援,则是中国首次向发达国家提供灾害救援。这两项纪录,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力所能及地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的不懈努力,也彰显出中国作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富仁相映 生活提高不忘共同发展

  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仅半个月时间,中国内地民众捐助款项到账资金即达1.5亿元。截至今年9月22日的捐款到账资金统计显示,中国人民已向海啸受灾国捐赠6.1亿元人民币善款。中国企业捐助的大型通信设备、食品、饮用水、衣物等应急物资,也很快装箱运抵灾区,缓解了受灾国人民的燃眉之急。

  海外媒体纷纷刊登文章,称赞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史以来提供了数额最大的一次性一揽子援助款项”,叹服中国民众所展现出的赈灾捐款热情。美国学者戴维·兰普顿说:“通过提供这笔规模空前的捐款,中国试图向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表明,实力快速增长的中国会成为一个友善的全球公民。”

  报道称,中国人民爱心展示,反映了根植在中国文化深处的天下大同、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以一片热忱来尽力帮助遭受灾害打击的别国人民重建家园。

  一呼百应 制度优势保证救灾效率

  包括今年10月以来的巴基斯坦地震救援在内的一系列对外灾害援助工作,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涉及众多部门的复杂情况下完成的。中国特有的制度性优势,与中国人民传统的善良品质相结合,在国际灾害救援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早已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救灾体制。在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提供全方位援助时,中国首次启用了国内救灾体系,动员全国力量援助受灾国家。2005年1月1日,民政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民间捐赠活动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和中华慈善总会系统作为具体负责接受捐赠的组织,及时规范了捐赠行为,保障捐款者的利益与爱心不受侵害。

  同样,救援人员与物资的调派调拨,也体现了国内救灾体制的高效率。国际上灾情甫一发生,中国政府即可全面启动国内救灾体系,使主要由军人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与普通民众能迅速有序地展开行动。(张天南 吕德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