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汇局首次发布05年上半年 《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8:1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7日首次发布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宣布,今后将每半年发布一次报告。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称,自1985年我国开始公布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以来按半年度公布,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了解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鉴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专业性强,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国际收支全貌,解读国际收支数据,分析国际收支运行情况,外汇局决定今后每半年公布一次国际收支报告。这有助于及时了解国际收支状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揭示潜在风险,预测其未来走向,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中国采取的外汇政策举世瞩目。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次发布的报告,介绍了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国际收支的互相影响,对当前国际收支运行的总体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价,对国际收支趋势和下一步政策取向进行了预测。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成当前政策取向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国家外汇管理局27日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在政策展望时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金融体系不健全、巨额外债、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外部风险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外部需求不足、外部金融动荡的传染、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些突发性因素等。国际上一般认为,经常项目较大逆差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主要隐患。

  报告分析,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相对缓慢,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增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应继续控制。短期外债等波动性较大的资金流入增长较快,一旦形势变化,存在集中流出的风险。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应注意由此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影响。

  报告显示,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相当于14.3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

  外汇局表示,根据当前形势,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报告预计下一阶段相关政策取向是:促进贸易结构调整,在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有4方面政策取向

  当前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据显示,到9月末我国贸易顺差达到683.4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也隐含经济中的一些隐忧。

  国家外汇管理局27日首次对外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预计2005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将延续上半年的扩大势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

  国家外汇管理局称,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外汇局预计,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方面,有4方面的政策取向:

  ——积极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国内短缺性资源和战略原材料进口,支持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西部地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待遇,加强法制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政策促进和协调机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强化国际收支预警分析,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管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完善外汇交易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价格发现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上半年金融机构证券投资由去年同期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国家外汇管理局27日首次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增加。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85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净流入209亿美元。

  外汇局称,这一现象是因为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与本外币利差缩小,金融机构从上年减持境外资产、增持境内资产转为增持境外有价证券资产,带动了证券项目资金流出。

  统计还显示,上半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增长11%。其中,我国企业境外股票发行筹资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实际资金净流入73亿美元,增长8%。

  证券投资是国际间重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之一。报告中表示,我国正处于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之中,坚持审慎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因此,证券投资特别是对外证券投资尚未成为我国主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都较为单一。

  外汇局称,目前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他境内机构尚未开展这类业务。同时,我国境外证券融资涵盖境外股票筹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外币债券发行等类型,而对外证券投资则主要限于债券类品种。我国证券投资的双向流动还具有较大潜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