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训篇:曾经的遗憾和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1:03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记者吴克敬肖持刚

  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历史文化遗物的价值,有了保护和收藏历史文化遗物的行为。这些历史文化遗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其财富的象征。历史文化遗物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它能作为财富象征,主要是它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以实物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对过去时代的纪念和追寻,体现了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时代文化的珍惜
和欣赏。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内容的物品,有大小之分。大的有文化遗址、遗迹、庙宇和古建筑,以及由其构建出的一条街道、一个地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小的有各类文物、字画等凡能称为“古董”的东西。历史文化遗产大小不同,命运也就迥异。小古董的命运要比大遗产的命运好得多。原因有两点。其一,古董因小,而可存于更加舒适的环境里,避免风吹日晒,较为有效地抵御着岁月的侵蚀。而庙宇等建筑物和文化遗址因为太大,无处可藏,只好经风见雨,任由时光无情消磨。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作为古董的小物品,在历史上大多为私人所有,即使皇家物品,也大多在王子、王孙们的个人名下。用现代经济名词来套,可叫做产权明晰。遇到天灾人祸,建筑物搬不走,古董细软却拿得动,可随主人一起避风逃祸。即使通过“合法”或“非法”的形式,使文物所有权或支配权发生转移,小古董比起大遗产的命运也好得多。因为改朝换代者,很喜欢拿前朝的大遗产撒气,以表自己与前朝彻底分裂的决心。项羽一把大火烧了秦朝的阿房宫可以算做这方面的一个例子(近来考古界,一些专家通过考古否认项羽烧阿房宫,但至今未成定论,作者在此便仍用认同广泛的传统之说)。项羽是一个英雄,其失败也多为后人惋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更令项羽在后人的心目中高大。但每翻出项羽烧了阿房宫这笔历史旧账来,理解和赞成项羽这么做的人,为数不多。如果阿房宫能一直保存到当代,哪怕是些残垣断壁,也会叫现代人一边读着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一边从这里走进历史,从心理上获得很大的怀古乐趣。如果随着科技的高度进步,现代人能够见到“鬼雄”项羽,向他讨要阿房宫时,人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一张黑脸定会变成红脸,羞愧难当,定会自责自己,不该一时负气,留下千古遗憾。

  历史的教训在不久前的现实中时有发生。

  提起2003年前后,围绕位于夏家什字17号的解放前陕西督军、省长陈树藩的宅第是否应拆除之争,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惋惜之声至今不绝。当年虽然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发表的100多篇文章和报道,呼吁保护督军老宅,数万市民自发来督军老宅参观声援,但老宅还是没保下来,以合法手段拆除了。其理由除城市建筑需要其让路,老宅年代不够久远,算不上文物外,“一个旧军阀的宅第不值得保护”也算是理由之一。督军老宅到底价值如何,文物贩子们知道。在强制拆迁的当天夜里,老宅遭到毁灭性哄抢,连一些砖瓦都不放过,即可证明其价值。督军老宅之地如今变成了高楼和马路,其原来剩下的几棵百年古树,只有两棵被移植到别处,死活不知。原提出异地重建的计划也胎死腹中。退一步讲,离开其土生土长的环境,离开了与历史环境互为依托的原生地,新宅价值又能值几何?后人又能有多大的认同感?又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督军老宅“不古”遭拆迁,而一些很古的文物遗产也是命运多舛。

  董仲舒是西汉时的大儒,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当时和后世各封建王朝统治者运用。我们不去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到底对中国历史发展是有益还是无益、利弊对比如何,因为这是史学家们的事情。但董仲舒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其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和引起的兴趣却是极大的。董仲舒死了,其思想留在了历史的典籍中,在历史课上每讲到西汉王朝这段历史时,都少不了将董仲舒讲一番。但董仲舒与现代社会的实物联系,恐怕只剩下位于我市下马陵的董仲舒墓了。那么如今的董仲舒墓成了什么样子,用一句俗话来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2005年8月12日,我们在和平门顺城巷兰州军区西安和平门干休所前院,见到一个十分蹩脚的仿古门楼,门楼前有一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的石碑。抬头横写“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写“董仲舒墓”几个大字,落款时间为1956年8月6日。从落款时间和等级看,董仲舒墓待遇不低,接着看却发现其有名无实。门楼两边贴着一副对联,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上联是:好花月圆迎佳婿;下联是:良辰美景送淑女;横批是心心相印。让人实在不理解哪位新娘愿和作古已2000多年的董仲舒结婚来攀高枝。走进大门,来到董仲舒墓前大殿,见殿门写有“毕加索摄影基地”字样,经打听才知,不久前基地为一对新人提供摄影服务,留下了作者见到的那副对联。董仲舒墓地所在的小院落,挂了不少摄影基地作广告用的真人般大小的美人像,让人感慨,董仲舒并不寂寞,大有眼福。大殿后是董仲舒墓,封土不到1.5米高,围径也只有6米左右。在其墓前有个十分现代的“灯箱”,透过玻璃一看,才知是董仲舒墓碑。碑旁摆着两个不到二十厘米高的塑料仿真小松树,不知对“老董”是敬还是侮?七八块历史悠久的古碑毫无保护地叠放在大殿后墙根下,让人感到“老董”的失落。

  在我市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中,类似督军老宅、董仲舒墓这样的历史现实不和谐的事例为数还不少。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前些年对西安城墙内的古民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普查,结果表明大多古民居的生存状况让人十分担忧。省民俗学会的一些专家说,西安市的古民居,尽管有因保存完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化觉巷232号“安家小院”,有成为古城旅游的新景点,并成为许多古代影视剧拍摄场地的北院门144号高岳崧故居,以及较好地保持了原貌的柏树林高培支旧居等以外,从整体看遗存现状尚不乐观。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曾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众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古城西安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一位专家这样说:广场、大厦是每个现代大城市都有的东西,而古文化才是西安的特点。如果我们破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没有尽到为子孙后代保护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责任,而且将丧失扬长避短,凸显古城独特魅力的机会。

  国内其他城市的一些文化古迹,论规模和年代,都远远比不上西安的,但是由于保护措施得当,已经成功申请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位专家给记者举了这样的例子:南京的明孝陵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所以成功,和它周围统一协调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不无关系的。此外,已经审遗成功的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也都有着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面貌和协调的自然环境。而相反的例子是,国内很多已经成功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遗存,因为现代建筑的大量增建,周边原本很协调的历史人文环境受到破坏,正面临着被教科文组织撤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资格的危险。

  在这方面,我市也有很好的成功例证可供参考。在我市化觉巷一带,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两万回民在此居住,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特别是其中的化觉巷232号“安家小院”,其原始风貌保存得非常好。1985年,挪威第二大学术院校———挪威大学教授哈罗德来西安旅游时看到这种情况,赞叹不已,经他多方努力和牵线,促成了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化觉巷232号成为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挪威出资480多万元)。2003年,化觉巷232号院落保护工程更是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