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环球时报社副总编做客新浪聊发展历程(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5:12 新浪网

  网友:广告和新闻怎么权衡?

  主持人马骧:这个问题很大。

  段静涛:广告和新闻怎么权衡,我想这位网友的问题是从版面上来讲,《环球时报》的广告版面,我们内部有一个规定,我们的广告量控制不超过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25%,
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了一条线,24个版,广告再多,一般不会超过6个版,如果广告再多,达到8个版,我们就会扩版,使广告的版面比率降下来。首先是保证读者的利益,花了1块5买了一份《环球时报》,我们要对得起读者。

  主持人马骧:广告版面增加的话,整个报纸的版数也会增加,明年日报也会坚持这样的标准?

  段静涛:当然会,我们始终相信读者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实实在在这么做的。

  主持人马骧: 刚才提到广告,一个网友也很热心。

  网友:我觉得文章都很客观,广告没有泛滥,一流报纸继续坚持。

  主持人马骧:这个评价不错。

  段静涛:谢谢这位网友。

  网友:你是广告部主任,你觉得你们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客观性有百分之多少?

  主持人马骧:非要拿一个数字来量化这个客观性这个有点难?

  段静涛:回答这位网友的提问,一个是说我站在读者角度上怎么看我们的报纸,另外一个从广告部的角度怎么看待。

  我想如果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待的话,我们《环球时报》的宗旨是我们的新闻要客观、权威,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加强它的可读性,这是一定的。所以我想我们报道文章的权威和客观,读者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从广告的角度上来讲话,《环球时报》的新闻和广告是完全分开的,我们的新闻报道,不管是经济报道、企业报道,跟广告是独立操作的。广告不会影响到我们报道的客观性,新闻也不会怕影响广告而受到任何的制约。

  主持人马骧:其实这个网友的话里面也带着话。是不是因为广告客户的影响,或者是有一些经济收益方面的影响,影响到新闻的内容。这种情况好像也不少见。

  段静涛:对,所以我想这位网友的提问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环球时报》,我想大家可以看到,《环球时报》上面发的消息稿非常少,就是新闻发布会的信息都非常少。

  主持人马骧:我们说的软文是吧?

  段静涛:软文就更少,几乎没有,可以这么讲,我们对企业报道的原则就是,当他有新闻的时候,值得我们报道的,它跟任何一条新闻是一样的,不因为它是企业而特意去报道它,或者特意不报道它,我们的新闻、广告是完全分开的。

  主持人马骧:客户跟您说,段总,我们一直合作,关系也不错,每年都给你们投那么多,我有一些消息需要刊登能不能帮助一下,这样的话应该经常听到,我猜测的?

  段静涛:是经常会有,从我们的角度上,我们也非常希望帮助客户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怎么做呢?有个例子。

  比方说一家IT企业,也是我们的广告大客户,希望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请我们编辑记者,熟悉这个情况的人和广告部的人,看看你的企业有什么新闻,你的这款产品可能是有一个特别的特殊的意义,可能是更新换代的里程碑的产品,我们挖掘到其中确实有新闻,我们可以给这个予以报道。或者是企业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许是公益活动,或者是其他新闻事件可以去报道。这个我想跟软文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是很单纯的有偿新闻我们这边是没有的。

  主持人马骧:必须达到新闻报道的基本的要求,具备这些要素才有可能登上版面是吧?

  段静涛:一直是这么做的,客户现在也很理解我们,客户都知道,在《环球时报》发表软文是非常难的,一般提这样要求的也越来越少。

  网友:我在湖北武汉,请问段静涛如何看待海外华人报刊的影响力?

  主持人马骧:跳到另外一个话题,咱们先说说《环球时报》在海外的影响,再说这个话题。

  段静涛:《环球时报》在海外的影响力很大,从《环球时报》99年开始,经常被海外各大报转载,像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日本的《朝日新闻》,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等等都是历史很长的报纸,每当有跟我们国家有关事件报道的时候,《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经常被他们转载、转引,作为中国媒体的观点和立场,介绍给海外的朋友们,这是可以说明《环球时报》在海外的影响力。

  主持人马骧:第二个就是网友提的问题,如何看待海外华人报刊的影响力,您是否了解?

  段静涛:海外华人报刊,据我知道,我们办的《侨报》,包括有一些海外华人报刊都各有千秋,我想跟国内的媒体差不多,也会有办得好的,办得不好的,也有影响力大一些和小一些的。

  主持人马骧:刚才提到《环球时报》在海外的影响力了,这种影响力可能会在不断的加大中,比如说国外的大报引用我们的消息,他们大概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我们中国大陆自己做的报纸呢?

  段静涛:因为我们自己也去调查,也去看,之前还很少有国内的报纸,对于一篇新闻的报道被国外这种权威媒体转载或者引用。首先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另外一个我想是《环球时报》的影响力的一个证明。可以说他们把《环球时报》的报道作为一个我们对外的窗口,也是让国外的其他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环球时报》在这方面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马骧:另外被境外的媒体引用,是否作为工作衡量的一个标准?或者是人员,或者是新闻报道的水平有没有在自我考评的时候记进去?

  段静涛:如果一条新闻是编辑策划出来的,应该会。

  主持人马骧:国内的引用也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段静涛:国内的转载太多了。

  主持人马骧:刚才谈到了,我们新浪也经常用你们的消息。

  段静涛:我们和新浪是合作关系。

  网友:刚才提到了要改日报,是都市风格,还是晚报风格?

  主持人马骧:我想两者都不是。

  段静涛:还是《环球时报》的风格。

  主持人马骧:不知道这位是希望改成都市的风格,还是晚报的风格,还是保持,我猜是后者,都市报也很多,晚报有很多了,要有《环球时报》自己的特点。

  网友:据说《环球时报》明年改为日报这确定了,请问段主任,明年拓展广告的时候是不是采用代理制?

  段静涛:我们广告90%以上就是实行代理制的,代理制证明是非常成功,我们明年还会继续保持,并希望能够加大这个代理制。

  主持人马骧:我猜这个朋友也是希望能够参与其中。紧接着问了一个问题。

  网友:如果想合作,怎么联系?

  段静涛:我们报纸上有广告部的电话,欢迎大家和我们联系,我们的电话65369592、65369596。

  主持人马骧:具体的联系方式已经给您了,您自己联系一下。还是很关注这个报纸。另外还有一个朋友在说。

  网友:我想知道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贵报的用人制度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比较的集中,还是比较的民主?

  主持人马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肯定是。您说一下?

  段静涛:《环球时报》的员工是实行全员聘任制,200多位员工都是聘任制。我们的管理,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以人为本是说《环球时报》对报社每一位员工都非常关心,无论是他们的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希望帮助大家,让大家在这里工作的努力,生活的开心,这是《环球时报》管理层的一个宗旨,而且我们也提出来一条,我们要善待员工和同事,对待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这么做。

  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又要严格管理,每一个部门都有非常严谨细致的制度,大家就是在制度框架下好好工作。

  主持人马骧:流动性大不大?

  段静涛:流动性我们觉得还正常。因为《环球时报》的工作要求还是比较高。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优胜劣汰这样的机制,流动还算正常。

  主持人马骧:保持在一个媒体的正常水平内,可以这么说吗?

  段静涛: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马骧:刚才提到招聘了,在《环球时报》工作的年轻人,比如说三年或者是两年,有了这样的工作经验,然后被别的报社挖走的例子是不是很多呢?

  段静涛:还真得不多。广告部,我们广告部可能就更少。我想可能一个跟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管理模式可能有关系。有过,但是可能有的同事走了时间不长,可能觉得有点后悔,可能还希望回来,这样的例子有。

  主持人马骧:跳槽了然后又跳回来了。

  段静涛:再回来不一定,走了之后又想回来,希望回来的同志是有的。

  主持人马骧:现在广告部40多人,明年增加多少?

  段静涛:我们希望还是继续扩大队伍。

  主持人马骧:我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网友这方面的呼声很多。

  段静涛:正好借这个机会说一下,如果想应聘《环球时报》,准备一份简历寄到办公室,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环球时报》办公室收。

  主持人马骧:电话也说了,地址也说了,已经很详细了。

  网友:改成日报后,会不会增加各驻地记者?

  段静涛:驻外记者我们这个队伍实际上是在不断的扩充当中,从最早几十位,100多位,200多位,现在300多位是不断扩大的。

  主持人马骧:假设一下,这位朋友是在境外的,有相当强的采编能力,怎么和报社联系,也是写一份简历寄过来吗?

  段静涛:可以通过网络,通过电话,我可以把我们编辑部主任的电话可以公布一下,65369567,孟主任,可以打电话给她联系。

  主持人马骧:我们把这个电话基本上说一遍了。这位网友如果你是这种情况的话,就打这个电话,我相信更多的稿源会使《环球时报》办的更好。

  段静涛:而且我也相信有这么多网友和读者的支持,《环球时报》也会办得越来越好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