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贵州旅游要走文化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0:32 贵州都市报 | |||||||||
昨日,由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和省旅游局主办的“贵州旅游文化论坛”在省政协召开,来自东北师大、省社科联、省经济中心、省文史馆、省文联、省社科院、省博物馆、省旅游局、贵州大学、贵州教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贵州旅游与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旅游收入 5年翻两番
发言人:省旅游局杨胜明 5年前举行的“文化旅游论坛”,为“十五”期间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这次“旅游文化论坛”的召开,正好是在编制贵州旅游“十一五”计划之季,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聚焦到贵州旅游上,共谋贵州旅游的发展机遇,这将引领贵州旅游业向深度发展。贵州旅游已从过去对经济属性的关注,过渡到对文化属性的关注,旅游发展与文化的结合是必然。 过去的5年中,贵州旅游收入翻了两番,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这是一个不慢的速度,今年全省旅游收入最保守的估计将达220亿。2002年12月以后,贵州旅游开始转变增长方式,实施精品战略,现在已初见成效,其中最具贵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就是贵州乡村旅游,不是单纯吃农家饭的那种,而是体验式的深度旅游。在去年的西部六省区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统计中,贵州以人均649元排列第一。富民强省,后来居上,是贵州旅游业的生命所在。 杨胜明还说到,前不久在美国做的一次推介会上,预计时间是10至12点,但提问者不断,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结果,贵州被当作美国探险爱好者的目的地。真实性,正是贵州吸引世界的东西。 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发言人:贵州教育学院张晓松 张晓松女士清晰、自信、落落大方的对所有的人这样说:“贵州的文化底蕴就是真实与素朴,这是人类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让世界的目光青睐贵州,我们先必须让我们的民众充满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和深刻理解!” 尊重、尊严、平等!这三个词在张晓松女士昨天的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次。经常有国外游客对她说,“贵州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fresh view(新鲜的视觉),它的美丽与神奇是这样的鲜活,那么多现代与古典能够这样和平的共存共生,这是一个世界文化的奇迹。” 张晓松说:保持自己的特色是文化平等的前提,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得,恢复我们的文化空间,让世界都听到我们独特的声音,既要破除文化自卑,又切忌盲目自大,对内充满自我审视的目光,对外又懂得彼此观望与尊重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原则,我们贵州文化才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支瑰丽而永恒的奇葩! 打好抗战这张牌 发言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顾久 顾久谈到,在领受省红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任务后,馆员们开了个座谈会,做了一个深入发掘贵州旅游文化的草案,初步设想大致有: 1、恢复抗战纪念塔。抗战时贵州省总共1048万人,壮丁不过170多万。而我馆徐一民馆员根据国民政府兵役部及军政部兵役署统计数字,贵州实征壮丁580416人,将近三分之一的贵州儿郎!共组成12个师出征,牺牲者不计其数。1941年,为了纪念首先开赴上海参加“八·一三”淞沪保卫战的贵州军队,曾在大南门树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一0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恢复成浮雕纪念塔或纪念柱,就一定能成为重要的旅游点。 2、围绕适合不同群体的“主题旅游”。如像大方羊场坝的乌鸦洞,可以作为企业或其他管理者的主题旅游地,1940—1949年,在那里的一个乌鸦洞里,聚集了当时最好的航空发动机管理人员和众多博士,生产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优质发动机,据说产品当时领先全国乃至世界。再如像遵义湄潭,可以作为教师、学生的主题旅游地。此外,可建设贵州少数民族主题公园等等。 资源保护要看三点 发言人:东北师大刘建军 “少就是多”;“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在谈到怎么样处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时,杨胜明说了以上这几个“关键词”。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曾经对杨局长一行说过,“既利用,又保持,你们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啊。” 东北师大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刘建军认为,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的需要,而一些需要深度体验的文化或是景点,可以做成“特品”,再有一些十分珍稀和脆弱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加大力度保护,把它们做成“绝品”,只面对高端市场,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既保护又发展的动作思路。刘建军还说:“一是语言,二是信仰,三是仪式和风俗。只要这三点不受到破坏,一些小小的变动,比如山村人民也要看电视,日常生活中也想穿时装等变化,都是应该宽容和理解的。” 红色旅游热中的冷思考 发言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熊宗仁 在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之际,对之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十分必要。熊宗仁认为,发展贵州红色旅游,必须要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经典产品为重点,以媒体为纽带;以政治工程启动,以文化工程支撑,以经济工程落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熊宗仁阐释到,红色旅游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必须与其他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才能打造国家红色旅游规划所要求的综合性、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最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本化营运而非政治化运作,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旅游产业。而如果把红色旅游仅仅当作红色活动和政治教育手段来思考和操作,绝不可能产生创新战略并付诸实施,“千万别因为发展政府买单的红色旅游而使老区更加贫困。” 专家学者观点 贵州省经济中心王礼全:文化是贵州的后发优势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所产生的推动力是无限的。文化是旅游业的特色和吸引力所在,旅游业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竞争,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省农业办公室龚晓宽:主题游增加吸引力 贵州具有代表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代表自然生态的绿色旅游和代表民族文化的彩色旅游,结合贵州的资源,以“红色长征路”、“绿色贵州行”、“多彩贵州风”这样的主题来增加贵州的吸引力。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张寒松:选择快速渗透战略 贵州旅游应选择快速渗透战略,以较低的价格和高促销费用推销盛宴。建议政府更多地承担起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任务,给予旅游企业开发和经营旅游资源及产品更多优惠供求贷款、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贵州省文联何光渝:贵州旅游关键词:生态 贵州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丰富的,但生态环境又是十分脆弱的,民族民间存活着的,亟待抢救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正在经受着消费社会过度商业化的强大冲击,倘若开发生态旅游时,急功近利,必然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贫困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生态旅游即使“轰”得起来,好景也不会长。 省博物馆吴正光: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贵州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挖掘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贵州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促进贵州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大有可为。 作者:范觉文 卢奕凝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