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电影:百年启蒙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8:31 世界知识

  -周庆安

  中国古代宫廷画师的人物工笔画,往往把皇帝画得最大,而百官小了一号,百姓则更小一号。可是在电影中,只有蒙太奇,只有光圈,而没有了大小贵贱之分。第一个走上银幕的也是在中国封建观念中所谓三教九流中的“戏子”。这种对社会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就已经颠覆了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因而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也更加具有了革命
和启蒙的意义。

  如果没有京剧,我不知道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会记录下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但是历史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几乎所有的文化都会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放映,场面可谓盛况空前。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从一开始,电影就试图自上而下地成为文化的主流。记得1901年,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部汽车而进献慈禧的时候,老佛爷还为了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大发雷霆,最终将当时整个中国仅有的汽车束之高阁。而在电影的银幕前,整个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大小面孔示人,不知道慈禧太后是否满意过。

  但是据说在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之际,为表示庆贺,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影片数套。慈禧太后十分高兴,安排人连夜赶制影片并成立了电影局。但遗憾的是,放映机在放映中途突然爆炸,慈禧太后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下达了一个不准再在宫里放映电影的命令。电影自上而下进入中国社会的惟一机会,就这样与历史擦肩而过。

  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在中国电影诞生六年之后倒塌了。

  人的尊严、权利和命运的启蒙

  从《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就被赋予了反映社会、为民启蒙的历史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一个主流传统,就是反映中国社会变革时代中人的困境和命运,甚至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电影不但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生活状态并非天赋,而且让人们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迎来第一次繁荣的高峰时期。当时几乎所有能够让人记住的影片都围绕着小人物的命运展开。1933年,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在上海连映60多天;1934年,《渔光曲》创造了上映84天的奇迹;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连映三个多月。其他诸如《马路天使》等影片对于当时的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认识个人解放的思想,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承担起宣传教育的功能,但是这个启蒙主义的主流传统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在电影中,个人的命运逐渐融入到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去了。无论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八路张嘎、娘子军战士吴琼花,还是游击队长李向阳,多数电影所叙述的都是在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个人对于整个革命事业的贡献。直至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伤痕文学作品的电影表述,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洗澡》等对于小人物命运的描绘,都在继续着这个人的权利和生存价值的启蒙主题。

  商业主义的启蒙

  从启蒙意识的兴起,到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商业因素始终伴随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即便是在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片断中,外来的娱乐模式也首先选择了本土化的娱乐内容作为承载对象,从而延伸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空间。用最时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国最传统的国粹,这可能是中国电影商业化意识的萌芽。

  电影是光与影的盛宴,也是票房与明星的狂欢。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电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享乐主义文化形态为公众所理解的,尽管它的内容会让观众为整个民族落泪,但电影的普及率却引起了社会的文化热潮,在1926年,设在上海的电影公司总数就超过一百家。到了后来著名的联华影业公司的出现,中国第一次进行了文化意义上的托拉斯尝试。

  无独有偶。在60多年之后,当美国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进入中国,甚至之前香港电影风靡整个中国大陆的时候,商业主义的启蒙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渗透。一方面,电影中那些灯红酒绿的文化,或者是狂飙突进的帅哥靓女,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魔力,许多商业文化的产品也随着电影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另一方面,电影的形成和票房的高额利润,也让整个中国社会通过电影认识到了媒介产业的力量,进而在后来的电视产业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进入中国以来,电影可以打造一个商业性的帝国,是中国电影人对于商业主义的一种认同甚至崇拜。这种崇拜,不但从内容中看出来,而且也从看电影的形式中逐渐复苏了。从90年代电影的萧条期,到今天电影作为一种不菲的文化消费形式重新走红,新的电影院线和舒适的电影院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小时候坐在空场或者院子里看露天电影,那已是久远的记忆,而今已是舒适的软皮沙发、包厢,还伴有各种饮料小吃,最重要的是具有震撼效果的铺天盖地的电影内容将人们陶醉。商业主义在中国电影行业上的成功,给了中国社会一次对于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

  认识世界的启蒙

  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世界上的第一场电影,到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间隔只有10年。就电影本身来说,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不遥远。

  但比起当时处在动荡中的外部世界,中国电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充满了殖民与封建的压迫、救赎与解放的争论,这使得中国电影在帮助中国人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行走得异常缓慢。有趣的是,或许是社会负担沉重的缘故,早期的中国电影,更加着力于描写自己身边的形态。上世纪整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产量中,涉外题材影片不足10%,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伸出两只手也就可以遍数当时放映的外国影片了。

  但是无论如何,人们都通过电影认识了世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影片和好莱坞大片纷纷进入中国内地,中国人才在真正意义上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景观有了直观的感受。资本主义是洪水猛兽般,还是人间天堂,这些都在真实的电影镜头前得到了消解。

  中国古代宫廷画师的人物工笔画,往往把皇帝画得最大,而百官小了一号,百姓则更小一号。可是在电影中,只有蒙太奇,只有光圈,而没有了大小贵贱之分。第一个走上银幕的也是在中国封建观念中所谓三教九流中的“戏子”。这种对社会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就已经颠覆了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因而电影的媒介形态也更加具有革命化和启蒙的意义。一百年来,这一点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阅读资料

  联华影业公司 前身为华北电影公司,1930年8月与民新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合并而成。除了继续原有影院的发行、放映业务,还进行制片工作,并在北京、上海开设演员养成所,创办自己的电影刊物,成为一个融教育、制作、发行、放映、宣传功能于一体的电影实体。“联华”的股东中很多人身份显赫,总经理为出身豪门的罗民佑,董事长为英国籍贵族、巨绅何东,董事中有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前国务总理、前司法和

财政部长等人。除政治后台外,“联华”还有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无可复制的黄金阵容,如著名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蔡楚声、卜万苍,编剧田汉、夏衍,著名演员阮玲玉、金焰等。1936年后,“联华”逐渐解体。不知道慈禧太后是否满意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