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下课”博导当初咋评上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4:4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下课”博导当初咋评上的

  图片说明:陈武勇(图片由本人提供)

  吉林大学45名博导不专心科研热衷社会活动而失去博导称号,媒体披露后引起各界关注。昨日,本报记者就此对话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院长、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武勇。

  记者:吉林大学45名博导落聘,你怎么看?

  陈武勇:真正只顾应酬、不专心科研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博导肯定只占落聘博导的部分,其落聘的真正原因我认为比较复杂,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足、外聘博导难以履行职责等。评博导一般是正教授两年以上,要承担国家纵向科研项目和有科研成果,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等条件并经过严格的程序,轻易地让博导“下课”说明当初评博导就可能有问题。取消“博导”更像是一种行政处罚。这样的行政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大学。

  记者:如果四川大学也像吉林大学那样,让一批博导落聘,你觉得怎么样?

  陈武勇:我反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一批博导“下课”,而在于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形成压力。

  记者:像你这样的专家一定也少不了很多社会事务。

  陈武勇:我自己除了“院长”“系主任”职务外,还有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皮革学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进行适当的和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是对科研有帮助的,大学应该是开放的。

  记者:你觉得对过分热衷社会活动的博导该形成怎样的约束机制?

  陈武勇:取消他招博士生的资格。当然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机制,如果在学校搞科研的获得比搞社会活动大很多,就不太会有人热衷出去。

  记者:当吉林大学一批博导“下课”,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欣喜的声音?

  陈武勇:关于博士质量、高校扩招等方面的矛盾,通过这一事件都集中在了博导身上,大家对高校机制的创新有更迫切的期待。本报记者 张元龙 实习记者 刘润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