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索和把握发展规律 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8:02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核心是发展,实质是又快又好地发展。刚刚结束的省委四届七次全会就是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谋划海南又快又好地发展。

  要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省情,遵循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符合海南实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建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许多符合海
南实际、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归纳,并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面去探讨、认识,对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在“十一五”期间促进海南健康稳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晰稳定的发展思路是加快海南发展的思想政策保证

  回顾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7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对省情的认识逐步深入、目标定位逐步准确、发展思路逐步清晰稳定的过程。建省之初的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波折起伏。1996年省委、省政府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方针,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方针是符合海南实际的、是正确的。1998年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实施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届省委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了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的战略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特色,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趋利避害,争取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具体工作方针上又进一步提出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把全岛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功能区划、产业分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一个大的系统来整体统筹运作,为海南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策基础。我们坚持以“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为前提,有效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工业经济布局,把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为打牢海南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较快发展消除了思想政策障碍。

  可以说,现在海南省的决策层对省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发展道路的认识高度统一,对海南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

  正是由于近年来发展思路清晰稳定,才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的良性轨道。干部任期的有限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在总体发展思路上必须做到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埋头苦干,“不折腾”,不争论。少提口号,多做实事。唯有如此,海南发展的步子才会更加坚实、稳健。

  二、培育起一批支柱产业是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产业的成长和壮大是保持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和带动,表面的一时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有了一批支柱产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就会不断地被激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基础才比较牢靠,遇到一些风险也能有效抵御。1992年我省曾经创造了GDP增速40.2%的神话,但由于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到了1995年迅速跌入低谷。以后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近年来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有效带动了石油及石油化工、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汽车、造纸、医药等产业的成长,初步形成了我省产业体系的雏形,经济从恢复性增长逐渐向健康、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在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企业效益大幅提高,财政收入连年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结构和质量的同步改善。

  从产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往往一个产业主要依靠一个或几个大项目支撑。大型工业项目具有投资大、产值高、产业链条长、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强等特点,成功实施了一个或几个大的项目,就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大项目建设还可以有效带动一批中小型配套企业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上的中小项目的建设。实践证明,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支撑扩张我省经济总量、提升质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海南加快发展的最佳选择。

  保持当前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十一五”期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海南就会逐步形成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具海南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一批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目前大小、轻重程度不同,有的已成形,有的正在建设,有的正在规划之中,只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推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支撑海南发展的支柱。那时,海南就会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占据无可争议的一席之地。

  三、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海南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制定和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一个地区协调发展、少走弯路的重要前提。没有规划、或者有了规划管理不严,执行不力,对海南的发展将会造成极大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沉痛教训。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了规划编制工作,全方位启动了各个领域的规划修编,特别是重点做好生态省建设规划、旅游总体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口总规修编、工业发展规划、港口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等,公布了第二批重点规划控制区。成立了省规划委员会,规划审批实行票决制,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了规划制定、实施、修改的严肃性。

  规划制定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谋划发展思路的过程。我们现在正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这个大的规划下面,还有很多具体领域的规划需要做好。做好“十一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突出解决“三低一小”主要矛盾。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面,要把资源节约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贯彻到规划中去;在产业规划方面,必须坚持“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方向,争取在培育支柱产业上有新发展;在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方面,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和基础差异,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中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分工,确立不同的产业方向,建设琼北经济区、琼南旅游经济圈、西部工业走廊、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生态经济区等五大功能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重点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区域、重要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及重大项目进行完善配套,夯实支持海南长远发展的硬件基石。做好了这些规划,也就理清了工作的思路,抓住了发展重点。有了科学的规划还需要实行严格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理念和规矩,大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小到园区的开发、小区的建设、项目的建设、道路的建设和绿化等等,都必须先规划、先设计后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做好规划、审批规划、管严规划作为重要的职责,作为发展各项事业的前提始终抓好,中长期规划不允许因为干部调整和换届而随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保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海南60%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36%的GDP来自于农业,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海南来说更具特殊意义。

  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温热资源在我国具有稀缺性,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我省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一直处于三次产业的首位,在我省国民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能有所下降,但是海南的农业将会常盛不衰,并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会长期存在。

  我省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民占全省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一个基本省情。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是要长期坚持的重大目标任务。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农民收入较低且增长不稳定,城乡差距仍呈不断扩大趋势。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切实把农民的问题解决好。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没有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对做好农村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给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升级;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事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是海南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特别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既是解决我省“三低一小”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海南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严重偏低,造成了我省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建立在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难以实现快速提升,进一步形成了“三低一小”的突出矛盾。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快、综合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是工业经济发展好、工业化水平高的。

  由于工业产业链长,联动效应大,加快工业发展能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工业化能直接牵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被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反哺农业,全国已经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海南的工业发展现在还没有反哺农业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能有效扩大物流量、资金流量和信息流量,带动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移民,要靠做大产业来支撑。发展工业、培育产业集群,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形成和聚集,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海南是唯一拥有广大农村的经济特区,农村人口占60%以上,建立在这种省情基础上的社会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更要从发展工业上突破,以工业经济的壮大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税收的贡献能力最强。我省工业化水平低下,造成了含税产业相对落后,是税基不稳、财源不旺的根本原因,第二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全国各省中处于较低水平。海南作为一个农业产值占很大比重的省份,在全部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情况下,财政的收入就更加依赖工业和服务业。城乡居民收入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也很密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来看,各省市工业化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排序是基本一致的。随着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加快,通过分配、再分配的形式,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我省在环境及能源、生物、矿产等工业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有些在全国具有稀缺性;工业起步较晚,有条件高标准规划和培育新型工业体系,具有发展新型现代化大工业的后发优势。另外,我省发展工业的思路已十分清晰,发展的方向也很明确,工业布局较为集中,已经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随着新增大企业大项目生产能力的形成,工业发展明显加快,我们在发展新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六、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调控能力是加快海南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把握和运用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能有效发挥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放大作用,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培育市场主体创造发展条件,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省政府在反复研究、慎重分析了省内国有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去年成立了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构建了政府投资主体,搭建了项目融资平台,同时起到了项目“孵化器”的作用,对海南自己培育的大项目上马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在海南省多数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信用不具备大规模举债条件的情况下,省发展控股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信用评估,去年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授信总额352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今年又同开发行签订了50亿元软贷款的补充协议。充分利用这些巨额贷款,会在“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撬动”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洋浦土发公司已顺利实现重组,200万吨LNG项目、烯烃项目、环岛铁路项目,以及与中远集团的大型合作项目,正在谈判的石油商业储备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都是以发展控股公司为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或者不会有效利用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就不可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培育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是一个关键因素。

  对国有资产存量进行有效重组,是做大增量,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对海南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实力不强的省份尤其显得重要。我们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是缺乏优质主体,二是缺乏资本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几年前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了“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优质资产优先重组”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近两年启动了一批大项目的重组,同时也推动了一批大项目的上马和扩建,在省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广坝二期是我们多年来想启动而未能启动的项目,关键问题是缺少投资主体和项目资本金。去年,我们以大广坝水电公司和牛路岭水电公司为基础合并成立了省水利水电公司,搭建了全省水利资源开发的投融资平台。同时转让了大广坝一期的股权,把3亿多元股权收益作为资本金,这样一来,总投资20多亿元的大广坝二期就有了启动开发的条件。类似的例子有不少:把省政府马村电厂的股权转让给华能公司,华能集团启动“以大代小”技改工程,关闭两个5万千瓦小电厂,又投入20多亿元开工建设两个30万千瓦的电厂;把洋浦电厂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中海油,用5亿多元的收益武装了发展控股公司,为成功重组洋浦土发公司筹集了资本金;转让了八所港的股权,不但原来的利益没有减少,新业主还马上投入资金进行扩建;“三港合一”不但消除了内部无序竞争,还为海南港航的发展培育起了有实力的合作主体,等等。实际上,早在2000年省政府就成功出让了富岛一期产权,用转让收益支持了海汽和兴业聚脂16万吨瓶级切片的建设。

  认真梳理这些改革的思路,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把国有资产先重组培育再转让,实现存量增值。二是把资产尽可能转让给有实力的国有大公司,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转让资金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盘活存量的同时,做大增量,推动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省从省到市县国有资产、国有企业重组改革的任务仍很重,潜力也不少。我们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投资,加快发展。海南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岛屿型省份,建设优良的投资环境显得更为迫切和关键。近年来,我们努力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以宽松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岛外资金。在全省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把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公信力放在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位置,实施了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了部门牵头负责制、重点项目责任制、重要批示事项跟踪督办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省委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刚性措施,力求在影响海南环境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上有明显改善。当前海南出现了人气、投资两旺的喜人气象,是投资环境改善的必然结果。

  七、抓好教育、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现海南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必备要素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增强一个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基础。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迅速崛起,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把国民教育放在国家振兴战略的首位,举国动员发展教育,迅速增强全民素质,提高了国家的创新和竞争能力,使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国际国内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把教育放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不断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由于各种原因,海南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继而引发许多问题: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力发展,影响城乡增收和社会稳定;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后劲严重不足。海南的发展最终要靠教育,如不下决心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必然会对海南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近两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用3年时间消灭44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率先在全国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的杂费。但是教育的软件建设更需要下大力气,特别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上要下大气力。海南下一步发展要始终把教育放在战略性的位置优先考虑,抓住不放,长期抓下去,不但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还要在“十一五”期间加快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抓好了海南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基础。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支撑海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本。独特、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是海南在全国乃至国际的个性特色和优势。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部署的实施、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优良的生态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这将是海南留给全国人民、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大财富。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生态省,这是很有远见的,在今后的改革发展实践中,要始终把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理念贯穿始终。发展工业要始终坚持“三不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建立科学、公平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继续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保护好中部热带天然林等重点生态系统;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海南不能走、也走不起先建设后治理的老路,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建设好了,就是对全省人民、全国人民最重要的贡献。

  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加快海南发展的根本保证

  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思路,也要靠人去制定、去落实。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十分关键。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决策者,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水平,影响着改革发展事业的成败;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贯彻执行者,各项既定的方针政策能不能及时、正确、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素质的优劣;干部掌握着重要的行政管理资源,素质好的干部能够正确利用这种资源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为官一任,致富一方,而素质差的干部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加便利地谋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干部的素质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可以讲,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领导干部,关键在主要领导干部。

  当前我省干部队伍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干部发展的意识不强,发展的思路不清,缺乏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些干部作风不实,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工作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有些干部疏于学习,或学不求真、学不求精、学不求用,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亟待提高;有的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当前投资环境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大都直接或间接折射出干部队伍素质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有好的政治素质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能够站在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决策,谋发展;要有科学判断形势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建设这样一支干部队伍,海南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

  “十一五”是海南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建省后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稳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全省人民对加快发展的渴望更加强烈,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实施的一批大项目正在逐步建成投产,在“十一五”期间,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一批支柱产业将发挥明显效益。同时还将新建一大批大型工业项目、现代农业项目、旅游房地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末全省经济总量和质量将显著提高,从根本上缓解“三低一小”的矛盾,确保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关键时期,积极探索、正确把握、充分尊重加快海南发展的规律,科学谋划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就能不断推进海南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能不断地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