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尽父母本分,为女儿女婿打好基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15:41 海峡都市报

  

尽父母本分,为女儿女婿打好基础(图)

  婚宴现场喜气洋溢

  核心提示

  一场豪华婚宴(详见本报昨日《泉州新闻·晋江》版报道)引来众人瞩目。昨日,本报独家披露此事后,共有100多名读者通过打进本报新闻热线(13600786110)或给本报免费短信平台(06677330)发送信息,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

  报道中的苏老板同时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他说给女儿嫁妆多一点,只是尽为人父母的本分,让孩子们的日子能过好一点。

  “别人笑我讲大话”

  记者如约在苏老板法律顾问叶律师的办公室等候。不一会,苏老板就到了,他笑着主动和记者一一握手。叶律师说,苏老板“是个爽直的人”。

  “今天一大早,我就接到好多朋友的电话。他们看了报道以后,都说我在讲大话。”苏老板说,这些朋友以为是他本人把这事透露给了记者。

  据苏老板介绍,当晚之所以宴请2000多人,主要因为苏厝当地有个习惯,若村中有人婚嫁,都要挨家挨户送100多元钱的糖果,这样花销也很大;于是他决定干脆把村民都邀请去喝喜酒,这样热闹、喜庆,大家都高兴,也是回报乡亲的一种方式。

  “陪嫁是辛苦攒的”

  对于认为他是在摆阔、斗富的观点,苏老板进行了否认。

  “这些陪嫁礼,都是我和妻子20多年来辛苦积攒下来的。”苏老板介绍说,他结婚的时候家里很穷,不过岳父是华侨,当年妻子嫁过来时也带来些陪嫁。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办起了现在这个厂,很辛苦,很累。他说,现在他一天都要忙上12个小时,“有单的时候,要没日没夜地赶活,没单的时候又为如何找单发愁。”

  苏老板有一儿一女,由于只有一个女儿,于是他们夫妻俩很早就做打算。“她迟早是要嫁出去的,我们很早就开始准备陪嫁了。比如这套别墅,我们在四五年前就买下了,就是为她准备的。还有在国外的20万美金人寿保险,我们也是一年交一点,积攒多年才累计到现在这个数额。”

  说到晋江人有钱,苏老板表示自己并不十分富有,“晋江比我有钱的人多得是,我只是希望陪嫁丰厚点,能让女儿女婿日子过得好点。”

  各方说法

  [老板]尽力给子女以帮助

  柯艺山是晋江市深港电子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其所经营的企业是晋江规模最大的玩具公司之一。柯说,父母辛苦创业一辈子,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过得更好些;一些经商创业比较成功的老板,因为有能力在经济物质条件上,给予女儿更多的帮助,所以“高嫁妆”便成了许多人选择的一种方式。

  当然,“给女儿的嫁妆,不一定要体现在单纯的金钱上。”柯认为,还可以给女儿一些企业股份、职位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哲理。

  磁灶豪山瓷砖建材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瓷砖企业,苏清霞则是豪山的老板娘。作为一位家财万贯的女老板,她说,“我和丈夫是白手起家,公司能有今日的规模着实不容易,多年来创业的辛酸也是难以言表。”尽管苏清霞的几个子女还在读书,不过她还是明确表示,如果将来女儿出嫁,作为父母,他们也会尽力给予女儿比较丰厚的嫁妆,作为其今后生活的一些保障及资本。

  [乡亲]见证晋江人婚嫁观的转变

  “我今年62岁,祖籍晋江陈埭苏厝村,出身华侨家庭,在晋江长大,后来又到厦门工作,可以说见证了数十年来晋江婚嫁观念的转变历程。”昨日下午,家住厦门鼓浪屿的苏宗武老先生致电本报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晋江百姓生活普遍比较贫穷,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已是比较时髦的陪嫁品,比较富裕的家庭,顶多也就多了三两件金戒指、金项链。那时候,一般家庭宴席花费也就几百元,有钱人也就几千元。30年后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了,晋江人的婚嫁观念也有了令人惊讶的变化。

  苏老先生颇为感慨地说,“我是看着新娘的父亲长大的。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家还比较贫苦。多年没见,他的家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但看得出来,他是很疼爱女儿的。”

  [读者]嫁女应当量力而行

  昨日,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位晋江读者说,其实“豪华婚礼”在晋江是蛮多的。除了是一种“风俗”外,其父母的本意也是好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到婆家能够生活得好点,“我的一个亲戚结婚时女方的陪嫁也有上千万。”

  不过做任何事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能跟风。一位安海读者表示,在晋江,并不很富有的家庭也很多。但是在“高嫁妆”习俗的影响下,一些父母为了“面子”,不被别人“笑话”,不惜借债。有些家境一般的女孩子,很小就辍学去打工,为自己积累“嫁妆”。“嫁妆”这事,还应量力而行。

  一位石狮读者则表示,“婚姻的幸福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他认为,在石狮、晋江等地,“高嫁妆”风气比较盛行,以致现在有不少男青年抱着“女孩家钱多我才娶”这样一种心态。当然,他也认为,并不是“娶了有钱的女孩子”婚姻就不幸福,“关键要看感情”。

  能否体现精神鼓励?

  不少读者认为,这场婚宴的陪嫁“太奢华”。一位读者发来短信说,“我觉得这种‘高嫁妆’的风俗,体现了攀比情况的严重,像古代所说的门当户对。”

  也有不少读者认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民俗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他认为,晋江及周边地区的“高嫁妆”习俗不好,这种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希望有政策予以控制。

  另有一部分读者认为,“高嫁妆”所花费的钱,如果用来资助那些贫困的人,来得更有意义。一位读者说,“我个人认为这种婚礼不可取。我觉得晋江的老板们,可以多想想千千万万的失学儿童。”

  南安的黄先生则认为,作为陪嫁,苏老板花费这么多钱,其对女儿的爱护心理可想而知。不过,对子女的爱不一定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有时候精神上的鼓励更能起作用。比如,把这些钱拿去建一所学校,以女儿的名字命名,定期不定期地去看看学校的情况,在为社会做公益事业的同时,也取悦了女儿。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女儿的一种精神鼓励:于公,希望女儿能热心公益事业;于私,希望女儿把这作为一种精神激励,作为一种公众形象,去刺激女儿奋发图强,闯出一番事业来。毕竟,物质的赠与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但是精神的激励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

  市民声音

  父母帮孩子怎么都行

  许小姐(晋江,24岁,教师):我有一个结拜姐姐,她结婚的时候陪嫁也不少。家长给女儿的嫁妆是个心意问题,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像我那个结拜姐姐,她父母就说是为了让她以后能生活得更幸福,这也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我觉得给多少得看个人家庭能力而定,钱多钱少不是主要问题。

  陈先生(泉州,33岁,公务员):我和我老婆是同学,当年也不管有多少嫁妆,欢天喜地地结婚了,然后生了个女儿,现在女儿上小学了,一家人生活得也挺幸福的。当然,我和老婆现在已经开始省吃俭用地为女儿攒嫁妆了,现在的条件总算比我们父母那时要强嘛,哈哈。

  郑荣灿(江南街道,23岁,教师):嫁妆作为一种民间的习俗还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一代有积累,适当地帮孩子减轻一下生活压力也是对的。

  陪嫁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民间女儿合法继承父母财产的一种方式。女儿也是财产的合法继承人啊!如果父母一辈积累得比较多,通过这种方式让出嫁的女儿继承一部分,这样也挺好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李先生(石狮,30岁,经商):关于婚姻,中国历来有门当户对的说法。我想,女方家长既然舍得花巨资陪嫁,说明这对新人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值得投资。

  张克曼(开元街道,32岁,公务员):我有个朋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陪嫁500万,二女儿也陪嫁500万。大女婿就用这些钱在清氵蒙买了一块地,创办了一个公司,现在又在厦门海沧买了一块地,也已经是千万富翁了;二女儿就跟着他在洛江做树脂生意,现在已不只千万家产了。

  叶豪辉(晋江,24岁,公务员):我认为这是一种商业行为,是商业联盟的体现。对生意人来说,这是不用本钱在打广告,可以加大知名度,一炮走红,对以后创业、发展事业更有益处,说得上是种策略。

  太寒酸,会被人瞧不起

  施雅红(晋江,22岁,自由职业):这样做我觉得涉及三方面,一是嫁妆越多,代表新娘在夫家的地位越高;二是赚足面子,在讲究门当户对面前,钱越多,两家的面子越大;三是迷信问题,说这样做可以兴家旺夫。

  林海风(金山社区,30岁,商人):我老婆就是晋江人,她的嫁妆也相当多。我其实不主张这样铺张浪费,结婚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在晋江人眼里,却往往成了攀比的工具,认为操办得寒酸一点,会受到亲戚朋友的鄙视。

  给得太多会有负面影响

  陈幼妹(海清社区,25岁,公务员):这种风俗其实都是让那些有钱人养成的,害苦了那些没钱的晋江人。为了面子,没钱的怎么样也得“打肿脸充胖子”,结果自己却要花几年时间去还债。

  李金龙(晋江,32岁,经商):9年前我表妹出嫁的时候,也陪嫁了100多万,当时已经算是个大数目了,也很轰动。现在动辄一千万,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总的来说,还是我们晋江的这种风俗比较不好,常常都有这种攀比的观念,如果能够废除这样的风俗,那就很好了。

  张蓬杰(晋江,25岁,公司职员):我觉得这样陪嫁,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下一代来说,很容易养成他们的惰性。因为,唾手可得的财富会减弱年轻人创业的热情。

  编后

  本报昨日《泉州新闻·晋江》版报道的“陪嫁近千万喜宴三百桌”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就晋江、石狮一带的“高嫁妆”问题,市民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您对此还有何看法,请继续拨打本报新闻热线(13600786110)及发短信至免费短信平台(0667733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