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驻菲新任大使:中菲将致力于发展实质性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07:4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马尼拉十二月一日电 题:中菲两国将致力发展实质性合作 --访中国驻菲律宾新任大使李进军

  中新社记者 余显伦 关向东

  中国驻菲律宾新任特命全权大使李进军,十二月一日向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正式
递交国书。

  在递交国书之前,李进军大使接受中新社独家专访时表示:中菲两国交往近年出现崭新局面,未来两国将致力于加强政治、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及展开防务安全对话,深入发展实质性合作。

  政治交往有质的飞跃

  今年是中菲建交三十周年。自一九七五年中菲两国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始终保持了频繁的交往,中国先后有乔石委员长、江泽民主席、朱鎔基总理、李鹏委员长、吴邦国委员长等多位领导人访问菲律宾,而菲律宾马科斯、阿基诺夫人、拉莫斯、艾斯特拉达等多位总统,均访问过中国。

  李进军强调说,近年来中国政府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推动中菲之间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并出现突破性进展。

  二000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二十一世纪中菲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两国要建立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为新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二00四年九月,在中国北京出席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正式访问中国。

  二00五年四月,胡锦涛主席应阿罗约总统的邀请,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致力于发展两国“面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这表明两国间关系有了质的飞跃,双方领导人对保持两国长期稳定的政治关系,有着强烈的愿望。

  经济合作势头良好

  李进军指出,政治交往是推动中菲两国关系的

发动机,而经贸合作则是两国关系重要的基础。中菲之间经贸发展近年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一九九二年中菲双边贸易额仅三点六四亿美元,到二00四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一百三十三亿美元,十三年间增长了三十六点五倍,其中0四年较0三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一点八,比中国与东盟贸易平均增长速度百分之三十五点三,高出了六个百分点。

  今年中菲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一至九月已达到一百二十六点三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一百七十亿美元。而两国领导人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到二0一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三百亿美元。

  两国的人员往来也在逐年增加,0四年菲律宾前往中国的入境人次达五十二万,中国前往菲律宾也有十三万人次。

  李进军表示,近年来两国在基础设施、农业合作、矿产开发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定。

  其中,由中国援建的菲律宾“北铁”项目,旨在帮助菲律宾改善基础设施的匮乏,在菲颇有影响。目前,“北铁”一期一阶段项目进展顺利,待沿线居民搬迁完成,即可启动专案建设工程。

  农业合作方面,中国近几年援建了菲律宾农机中心;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已十九次来菲,与当地农业专家共同开发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旨在协助菲律宾解决粮食问题;另一项由中国吉林省民营企业提供的“杂交玉米”项目,示范面积已达1000多公顷,增产效果显着。

  值得一提的是,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今年中、菲、越三方签署了南海合作三方协议,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目前已经提前完成了

地震数据采集。李进军相信,三方合作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南海地区及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启动国防磋商机制

  李进军说,菲律宾是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也是东盟重要的成员国。

  二00四年,两国正式建立和启动了国防安全磋商机制,军事互信进一步增强。

  今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菲律宾后,双方进行了第一轮副部长级磋商;下一轮磋商明年将在中国举行。

  此外,两国的警务部门也密切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等。

  展望任期的工作,李进军大使表示,将按照中菲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确立的方向,探讨如何将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向实质性方向推进。

  现年四十九岁的李进军,在出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之前,担任中国驻缅甸大使。

  李进军是中国首批通过公开选拔,出任驻外大使的高级外交官之一。他在二00一年一月进入外交部工作前,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长达二十五年,历任中联部办公厅主任、中联部西欧局局长等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