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位中国人身上发现“抗艾滋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5:01 金羊网-羊城晚报

  研究发现:个别人基因变异可能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本报讯记者廖怀凌、通讯员温志勤报道:在美国白人中发现的“抗艾滋病基因”在两例中国人身上也发现了,这也许就是上述两人长期与艾滋病感染者维持无保护性行为却至今没有被感染的原因。昨天下午在暨南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东南部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美两国专家联合宣布上述研究成果。

  两例中国人查出“抗艾滋基因”

  去年开始,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中心、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三方合作开展抗艾滋病基因的筛选,从广州、东莞、深圳三个城市采集了1000多份血液样本。对512例健康人和300例艾滋病抗体阳性的感染者或病人进行基因筛查,并在300名感染者的长期性伴侣中挑选了8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80人中有30人长期维持无保护性行为却至今没有被感染艾滋病,其中两人发现了抗艾滋病基因———人类第19号染色体DC—SIGN基因。

  暨南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发中心主任肖昕认为,在30人中发现2例基因变异,样本量尚不足以下结论,上述30人均未被感染艾滋病,估计与病毒量、本人免疫力以及基因变异都有关系。有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

  艾滋病病毒真正毒库在肠道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血液是艾滋病毒载量最高的“毒库”。但暨南大学免疫研究中心主任曾耀英教授主持的研究发现,血液中艾滋病毒载量只有2%-5%,远远低于肠道内80%的载量水平。曾耀英解释,艾滋病主要入侵淋巴细胞,肠道中淋巴结和淋巴细胞密集,艾滋病患者真正的毒库在肠道,男同性恋“肛交”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很高。

  

两位中国人身上发现“抗艾滋基因”

  图: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艾滋病研究学者唐小平、朱托夫、曾耀英(从左至右)本报记者 黄伟江 摄

  小亮寻亲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