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16:20 光明网

  

我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

  新华社上海12月2日电(记者刘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和复旦大学药理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发现: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β抑制因子”可作为细胞受体“信使”,具有将信息传入细胞核的出人意料的新功能。此发现揭示了细胞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的一条崭新途径。

  12月2日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刊登了我国科学家在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领域的这项突破性进展。

  所谓“受体”,是生物细胞对外界信息的感受器,是细胞的“鼻子”和“眼睛”。G蛋白偶联受体是受体中最大的家族,驻扎在细胞膜表面,能敏锐地将外界和体内的各种信息,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引发细胞和整个生物体对信号的协调反应,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以往的很多研究证明,β抑制因子作为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胞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β抑制因子仅仅是一个调节受体信号的细胞浆蛋白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信号抑制因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马兰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裴钢院士课题组,几年前在研究中偶然观察到:阿片类药物与细胞膜上阿片受体结合后能促使β抑制因子从细胞浆快速迁移到细胞核内。

  两个研究团队从此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了合作研究,发现进入细胞核的β抑制因子能够引起染色体重构并诱导药物靶基因的激活,从而对细胞功能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

  这一原创性发现引起了国际相关领域的关注和轰动,国际权威杂志《细胞》的资深编辑认为这一发现“描绘了一条新的信号传递通路并发现了β抑制因子新的、意想不到的功能”“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研究的一项重大进展”。

  马兰教授透露,这一关于β抑制因子新功能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这项新发现将为开发治疗各种复杂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靶点,具有非常重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