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标注增长曲线的闪亮拐点 海城发展思路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07:55 东北新闻网

  时值岁末及“十五”与“十一五”更迭之际,海城为下一步如何发展提笔、凝思。

  虽然,最近几年海城的经济增长依然强劲:预计到2005年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266亿元,比2000年增加90.8亿元,年均增幅8.7%;预计今年可实现税收12.4亿元,同比增长26.8%;财政收入可达6亿元,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5000元,同比增长5.96%。

  然而,前不久,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度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中,海城的排名却下滑了一位,其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等3项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数,分别仅为63.4、64.2和40.6,与领先的县(市)相比,差距拉大了。

  一番对比,让海城人陷入了沉思:在“十一五”,如何才能使增长实现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让经济发展更具水平、更显活力和更有潜力?

  深思过后,海城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已转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速度和质量已共同成为衡量发展的全新标准。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发展实践、以科学的态度重新规划发展走向,方能使增长更显实力、更有魅力。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海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的发展新思路,将科学发展观有机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稳健增长、产业布局合理扩张、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等一系列发展实践当中。如今,在描绘县域经济发展的图表上,海城人正运用科学的理念,为增长曲线标注出一个个闪亮的拐点。拐点一:资源增值。调整产品结构,以集约化发展思路助资源型企业踏出增长新步;倡导精深加工,令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得以延“寿”、增值近一时期,作为海城市从事矿产品加工的5大企业之一,中兴集团对自己的产品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原有的18个轻烧窑全部拆除,价格低廉的重烧镁砂、中档镁砂等普通耐火材料生产全部被叫停;新建起低能耗、低污染的隧道窑,投产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合成耐火材料产品。

  调整之后,中兴集团产生了产量下降而产值增长的奇特效果,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菱镁矿资源比以前大大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攀升。从过去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的累加增长,到现在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效益飞跃,中兴集团完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在海城,一大批从事矿产品加工的企业与中兴集团不谋而合,相继通过提高精深加工程度,拐向了节约使用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矿产品的发展新路。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开采越快、越多,距离资源枯竭的时间也就越短。有“镁都”之称的海城,菱镁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超过26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3/4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企业多达339家,菱镁矿的年开采规模已增至740万吨。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过去,海城企业的做法普遍都是“与时间赛跑”:比谁采得快,比谁用得多,对产品附加值多少却并不在意。这种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资源消耗量猛增、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还使企业忽视了对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其直接后果是产量虽高,但产值却不大,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中兴集团综合部部长王威告诉记者,以前18个轻烧窑一年的总产量就能达到5万吨,可是由于产品档次低,卖不上价钱,企业是“只赚吆喝不赚钱”。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城企业转而“与时间拔河”:比谁消耗资源少,比谁单位资源创造的产值更高。海城某滑石生产企业,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滑石填充母粒等高档产品,替代了原有滑石矿、粉等初级产品,单位原材料创造利润比过去提高了50%以上,海外销售一片红火。今年上半年,由海城牌楼镁矿公司、中国社科院、欧盟和澳大利亚合作投资3亿美元的高纯镁生产线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截至目前,海城企业拥有的高纯镁生产线,已迅速发展到十余条。

  促成这一根本转变的,是海城市委、市政府“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新产品开发,走节约型开发道路,全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矿业发展新思路。在将思路变为行动的过程中,海城市大力促进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压缩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与此同时,通过调整企业结构、加强行业管理等手段,促进企业向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方向转变,通过对工艺落后的小加工厂进行清理整顿、兼并重组,逐步以大企业为核心,建立集团公司,集中优势发展精深加工。据介绍,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推断,再过三五年时间,海城镁制品深加工企业将由目前的326个减少到200个,滑石加工企业由295个减少到150个。保留下来的规模企业,将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产量缩减、产值提高的发展目标。

  在制定“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时,海城把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调整产品结构摆在首位。积极鼓励以镁砂和滑石等为原料的矿产品加工业,走资源合理开发与科学利用之路,通过不断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减缓甚至降低矿产资源消耗速度,延续矿产资源可开发利用时间,增加矿产品产值。此外,海城还加强行业协调,拟成立镁砂、滑石等行业协会和矿产品研究所,在资源分配、新产品研发、出口份额等方面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到2010年,镁制品深加工比例将由目前的20%提高到70%以上,滑石深加工比例将由目前的10%提高到50%以上;在矿产品总量不增的前提下,通过精深加工增加产值80亿元,使矿产品总产值一跃达到210亿元。

  拐点二:筑巢栖凤。疏导过剩资源,为高耗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释压、减负;培育新兴产业,将“彼”压力变“此”动力促地区经济合理布局

  矿产品加工业,是海城的支柱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给海城积累起大笔财富,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成为海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矿产品加工毕竟属于耗能高、消耗资源大的产业,海城未来的发展,不能单单靠此一项。

  经过思索,海城人认为,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与人才按需流动,是破解资源约束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此举,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投资与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防止地区经济对矿产资源产生过度依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为县域经济这盘棋谋篇布局之时,海城走出了筑巢栖凤的新棋。以新的发展空间,置换过度集中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缓解传统高耗产业的发展压力。

  为此,海城正着手改变集贸业目前“薄而脆”的扁平式发展模式,决心通过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最终生长出“厚而实”的产业“大树”。依托西柳、南台两大批发市场,海城大力扶持现代集贸业的发展,分流由矿产资源生成的大笔资金和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以集贸市场为终端,溯源而上,从成衣加工、染整、织布,直到纺纱,不断引导产业链条向纵深拓展延伸,向打造“东北轻纺之乡”的目标不断迈进。海城经济将由此转入产业合理布局、经济协调发展的多轮驱动增长阶段。

  虽然已是初冬季节,但在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规模达15亿美元的海城纺织工业园区里,记者仍能感觉到阵阵建设热潮扑面而来。在宽大的加捻车间里,32条生产线已在12月1日正式投产。长丝车间的进口设备也陆续到位、安装,明年1月也将正式投产。待这个总投资3亿美元的翔鹭化纤公司全部建成投产后,海城以服装、箱包为主的现代集贸业,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轻纺工业,将一举结束无法生产上游源头产品的局面。

  “用自己的纱,纺自己的布,做自己的服装”,这是海城人的一个宏大的产业理想。据工作人员介绍,总投资15亿美元的纺织工业园区,一期将建设8个厂,产业功能将涵盖从纺织服装产业上游源头的化纤生产,到中游的纺纱、织布、染整,直至下游成衣加工等各个环节。以纺纱为起点,海城将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与两大集市形成良性互动。届时,园区将建成一个高科技、外向型,纺织业上中下游企业成龙配套的纺织产业集群,使海城乃至辽宁的纺织产业获得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感王轻纺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南台箱包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链配备完整的产业园区也在加紧建设。

  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海城纺织品年产量将达到3.8亿米,印染布年产量将达到6亿米,服装年产值将达到49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轻纺产品之乡”。

  为强化轻纺产业优势,海城市对现有的9700余家轻纺企业进行优化、调整,鼓励企业改变点多厂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集中资源发展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提高海城本地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所占的比重,使现代集贸业和轻纺工业由过去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经过努力,目前海城的服装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数量均突破了100个;海城已被评为“全国纺织基地县”。

  按照筑巢栖凤的思路,海城重新全面规划了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确立了矿产业、钢铁业、轻纺业、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拓展出广阔舞台。

  拐点三:生态富农。以产业化兴农,借龙头企业之力让“标准化生产”深入农心;还农业以绿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引导农民觅致富良源

  不久前,一台价值40万元的安捷伦气相色谱仪和一台价值20万元的原子吸收仪悄然落户海城。这两台高科技设备,是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引进的新式“武器”。运用这些设备,海城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对各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迅速作出检验。

  据介绍,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有正式工作人员15名,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10人,拥有高级职称者3人。海城市如此下力气建设一座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不仅是为海城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同时也为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山一水四分田”,海城山水兼得,农业发展资源丰富。全市有180万亩适宜林果业生产的山地,其中果树面积45万亩;耕地面积150万亩,形成了50万吨粮食、60万吨蔬菜的年生产能力。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80%,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海城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成为摆在海城市委、市政府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

  经过比较,海城市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主张,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并不断完善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区域经济基础。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海城设计出以农业产业化推动订单农业普及,再以订单农业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比率的发展思路。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将农业龙头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绿色要求,转化为每个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最终实现生态富农的设想。

  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成立后不久,便完成了对全市170万亩农业环境的检测评估工作,一方面帮助农事企业和农户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为该地区全方位发展无公害农业、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做好了准备。

  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海城从农业产业化入手,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海城的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在东部山区建成了5万亩优良种子繁育基地,15万亩优质南果梨生产基地,40万亩高效生态柞蚕生产基地;在中部平原地区建成了4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15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30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肉牛、奶牛、肉蛋鸡生产基地;在西部沿河地区建成了3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两万亩稻蟹套养生产基地。

  在此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已发展壮大到170余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形成了30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40万亩安全饲料专用玉米生产基地,还建成了100多个无公害养殖小区;有17大类30多个品种实施了无公害技术标准化生产,涵盖粮食、蔬菜、水果、肉禽等多种农产品。据测算,全市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已达45%,50%以上的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生态农业得到迅速普及,促农增收效果显著。

  为巩固生态农业发展成果,海城还将“可持续发展”视为指导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明确规定,要保护耕地资源和环境,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制定“十一五”发展目标时,海城提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比率要尽快提高到90%以上。

  ( 辽宁日报 于丹 本报记者王润福 叶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