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点快评:铲除择校风,非不可为实不愿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15:19 金羊网-羊城晚报

  □耿银平

  12月1日《南方周末》报道,安徽省铜陵市在全国“择校风”盛行的大环境下,逆势而动,积十年之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其卓尔不群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
阶段的各初中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陈至立批示总结铜陵经验我们期待。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王民养指出,这证明“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

  铜陵经验倘能在推而广之,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教育前景自然欣慰。但反观铜陵成功经验,我又有一种难言的痛,这些不起眼的平常措施,为什么到了铜陵就能焕发出神奇活力?

  关于教育公平的教革,各个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电脑派位,划片入学”,有的地方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券、让优质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等,可效果总是不理想。“电脑派位”后学籍管理不严,学生缴纳借读费就可以离开弱势校到优质校,教育主管部门见怪不怪;教育券在有些学校不被认可,家长不予信任;大规模招生看起来解决了家长需求和优质资源之间的矛盾,却让优质学校垄断当地优秀生源,加剧资源失衡。一般老师都能认识到改革弊端之所在,可决策者们和主管机关却总是“看不清弊端所在”,改革缺乏及时总结,措施重复,难以撼动教育不公平之深根。

  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因为缺乏参与权和话语权,只能成为沉默羔羊。这种沉默掩盖了教育事实: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和把握者在改革中占尽了便宜。校长拥有招生决策权,可以让亲朋好友“近水楼台先得月”,局长掌握着校长的命运,更可以对关系户进行通融。更有甚者,老百姓的择校生费,还是长官的“肥肉”。每人动辄上万元的择校生费可以对财政起到补充。总之,在利益既得者眼里,经济利益、暗箱操作和教育产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才会宁愿在教革中找不到正确方法。“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是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华中师大教授雷万鹏语)。”据报道,铜陵市政府肯于在财物方面向各薄弱学校倾斜;教委前副主任汪其惠还被认为“头难剃”。某年中考,未经教委同意,一中校长受到某位市领导的压力,私下招收十几名择校生。汪其惠得知后大怒,坚持让一中校长公开检查,有领导为其说情,汪其惠称:“他不写,我就辞职。”汪其惠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招生秩序全给打乱了,(如果不这样)以后教委就没法工作了”。因为择校生名额问题,汪其惠“得罪了不知多少人”。这种“黑包公精神”才是铜陵市成功的主因。

  铜陵经验值得借鉴,可是,人们应该借鉴的不仅是铜陵思路,更该借鉴他们“让教育造福于民的教育良心和改革良知”,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和优质学校不树立这种教育服务意识,不净化混乱的教育指导思想,不加强对政府自身的监督、审计、审查,实行阳光操作,再好的“铜陵奇迹”也会成为平常举止,甚至成为纸上谈兵的“教育庸常失败品”。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