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解振华在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绿色中国论坛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18:08 环境信息网

  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上的演讲

  解振华

  公众参与是世界环境保护兴起的重要源泉,也是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与每一个人的理念和行为密切相关。只有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 建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一、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变为“和谐”、由“对手”变为“朋友”,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从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 “环境友好的”理念,到欧盟、美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从国际社会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到一些国家正在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理念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我们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体系;必须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建立绿色、合理的可持续消费体系;必须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技术,建立以绿色技术为主体的环境友好技术体系;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法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形成民主科学的环境保护决策体系;必须妥善化解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的环保基础。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五”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也取得积极进展。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8%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初步控制,主要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全国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但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左右,人均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严重污染,相当多的城市空气有害健康,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在发展, 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重要因素。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 日本的1/ 20,德国的1/ 6。撇开经济结构和

汇率的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一些决策者发展观念出现偏差,环境法治不严、环境投入不足,公众环境意识较低,参与水平不高,也是造成增长方式粗放和环境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未来15年,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中国政府确定,到 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
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城乡居民在环境方

  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面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必由之路。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制度。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优创先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依法加强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二,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共赢”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基础。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在工业集中的地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域发展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等。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搞好规划指导,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政府绿色采购。

  第三,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的区域发展格局。生产力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在经济发达、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较为充裕、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实现协调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最有效利用资源、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大宗电器和汽车等消费品的设计要易于拆解,便于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开发绿色再制造技术等。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能力,通过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鼓励新能源和了绿色技术的开发,促进传统经济体系的改造。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第五,强化环境保护的各种手段。环境保护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要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处罚力度,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推动环境司法。强化总量控制、环境准入、污染淘汰、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要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引导和规范社会环境行为。要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

  四、公众参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中国

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都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和经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汲取世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伟大创举,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公众参与。一要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使人们自觉地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改造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要通过公众参与,促进全社会采取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积极推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的认证;促进生态旅游等绿色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创建生态建筑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

  三要通过公众参与,依法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要监督政府、企业和社会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环境执法,坚决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和危害环境的社会行为。这些年来,我们在公开城市环境质量信息、流域环境质量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实行环境听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国家要发布城市空气、城市噪声、流域水质、近岸海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及生态状况评价及污染事故等环境信息。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对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建议、规划与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最后,预祝本届绿色中国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