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洽谈首日1271毕业生签约基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00:14 新文化报

  昨日上午,可忙坏了长春工业大学的王同学,他忙着把简历传给在东北师大的同学,让人家帮忙投简历,自己草草把本校招聘会走了一遍,又直奔长春大学。像王同学这样“赶场子”的毕业生一定不少。因为昨天长春有几所高校同时举办招聘会。

  昨天记者走进了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三个高校招聘现场。

  招聘现场 之 东北师大

  百县招聘成亮点 到基层就业有奖励

  

  昨日一早,近1.7万名来自东北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把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变得异常热闹,东北26所高师院校2006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在这里召开。

  

  副市长带队来求才

  

  此次招聘会最大的亮点就是“东北26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洽谈会共吸引了18个省(市、自治区)136个基层县市的518家用人单位,洽谈会首日,共有1271名东北高师毕业生与基层百县用人单位签约,占整个招聘会签约总数的1/4。

  作为一个基层县市,黑龙江省宁安市派出了以副市长宋国平为领队的11人选才团。宋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好机会招聘到高层次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使宁安市的教育事业能够稳步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杨同学在专场洽谈会上投了五六份简历。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工作不好找,能先找个基层锻炼自己的地方也不错了。现在的大学生就应该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该太挑剔。”

  

  东北师大倡议各校响应

  

  据了解,到基层就业的倡议是由东北师范大学提出的。倡议发出后,各校纷纷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东北师大提出:毕业生签约到国家级贫困县以下基层单位的,给予6000元奖励;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满三年者,可以提出申请,由东北师范大学根据情况对贷款本息进行全部或部分代为偿还。哈尔滨师范大学则提出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五年以上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激励政策。

  现场数据

  总体供需比达到1:3.8

  

  据新华社电(记者 马扬) 据悉,2006年东北地区26所高师院校共有毕业生5万余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次洽谈会是在教育部学生司及东北三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主体,由东北26所高等师范院校联合举办的。

  在本次洽谈会上,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1500余家用人单位的2400多名代表参加洽谈,用人单位提出需求信息近4.3万条,总体供需比达到1:3.8。

  预计到12月4日洽谈会结束时,26所高校参加洽谈会的毕业生将有40%落实就业去向,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将有80%能够落实就业去向。

  招聘现场 之 长春工大

  “30岁以上”让学生却步

  

  “30岁以上?学校里谁的年龄够啊?”长春工业大学招聘会上,某广告公司“本科、高薪”招聘副总经理的启事很抢眼,但旁边注释的“30岁以上”却让不少人不敢问津。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30岁”这个条件其实是个陷阱,放上去就是为考察毕业生的胆识,大学毕业生中不乏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但却不敢上前,或者投了“25岁以上”的业务人员。其实,是否有能力不在于年龄大小,他们就希望有人能争取,但一个人也没有,大家的胆子应该再大一些。

  招聘现场 之 长春大学

  中西部就业市场来纳贤

  

  在长春大学招聘会上,出现了19家宁夏、四川、重庆等地企业,长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王主任介绍,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市场面临饱和,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学校此举是希望能进一步开拓中西部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另辟一条道路。据悉,长大指导中心还开通了“就业短信服务系统”,一有招聘会,就通过短信通知毕业生。

  场外声音

  高校招聘会能集纳就好了

  “能不能整合几所高校资源,把几个学校的招聘会放一起开?”一位高校就业办公室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办一场有500来家企业规模的招聘会,少则15万,多则20万,每个学校都需投入大量人、财、物,东北师大能组织25所师范学校到旗下联合招聘,但这种联合对几所省属重点大学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倘若有关部门能出面协调,那就有可能,对学校对学生都是福音。”

  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樊亮

  实习记者 张婷娟采写(新闻编辑:曲兆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