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并购中的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10:27 解放日报

  编者按:自主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途径。就上海而言,当前关键是要研究自主创新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

  上海工业技术基础比较雄厚、对外经济交流频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有着自己的优势。通过海外并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和设计理念,在吸收消化基础上,实
现再创新,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尝试,是适合上海实际,大有作为的。

  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上海企业并购德国工厂”现象探究》系列报道,希望能通过跟踪和透视这一现象,为更多企业加快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我们在德国收购的DA公司今年有望止亏持平,并购起步告捷。”昨晚,刚从德国返沪的上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

  新时达公司董事长纪德法昨天也向记者发布信息:“我们的德国分公司今年将实现盈利,德国的销售额接近100万欧元。”

  近几年,到国外购并企业,是上海一些企业出现的一个新现象。这里是记者记录的上海企业到德国并购的一个小档案———

  2002年,生产压力容器为主业的上海华盛集团以400万欧元收购破产的德国同行威尔兹公司,收购当年便令“70多岁”的威尔兹创下40多万欧元利润;

  2003年,上海新时达电气公司收购德国老牌电梯企业辛格林纳公司74%的股权,当年新时达在德国的销售便翻了一番;

  也是2004年,上海机床行业龙头明精公司收购德国著名企业沃伦贝格机床制造公司53.6%的股份,从沃伦贝格公司的“学生”一跃成为该公司的“主人”;

  2005年,以生产缝制设备闻名的上工集团“小吃大”,收购世界排名老三的德国DA公司,此举使上工缝制设备的销量从全球十多名一跃跻身三甲……

  表面上的“巧合”,蕴含着上海企业以跨国并购寻求自主创新突破点的必然。

  位于江海交汇处的上海,市场大、辐射广、开放度高,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曾担当中国的“工业母机”,制造业基础雄厚。但上海也面临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快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以跨国并购为突破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制度、管理,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构筑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体系,无疑是国家战略与上海实际相结合,实施自主创新的上佳选择。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老牌制造强国如德国纷纷剥离制造业的背景,也为上海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二次创新机遇。

  实际上,这条有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畅———

  上海华盛收购德国威尔兹,不仅少了一个对手,拿下一个品牌,还打开了欧洲市场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华盛将威尔兹成熟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和运行机制全部引进,为我所用,大大提升了本土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如今华盛在德国压力钢瓶市场上的份额已近半壁江山,新近又拿到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许可证,其在全球同行中的排名迅速攀升到第七,正阔步迈向全球三甲的行列。

  新时达并购德国老牌辛格林纳,两年后整体销售额增长近50%,达到3亿元。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对“德国式”产品和管理理念的再创新。在新时达的产品陈列室,记者看到,新近开发的电梯控制柜比老产品小1/3,蓝色外衣看起来像一个时尚的小冰箱,可容纳的配件其实与老型号控制柜一样多。这正是受德国公司产品设计启发后创新的产物。并购两年来,新时达总部成长最快的部门是产品测试中心,是辛格林纳公司对产品近乎苛刻的检测催生了新时达对产品检测的投入。

  明精收购沃伦贝格后,对沃伦贝格公司的主导产品————— PT1-PT3三大系列产品进行技术审核,并加以改进,提升了产品结构和性能。前不久,明精推出的

  CK61160正是对德 PT1技术作了充分吸收,并按我国数控车床的实际要求制造的,尤其适用于复杂型面轧辊、叶轮等大型复杂零件加工,已经为国内用户接受。另一全功能数控车床 Z1400,采用模块化设计,并按德国安全标准设计,具有多种安全装置,这两大展品均已开始出口德国。预计今后 5年,明精公司出口创汇每年可增长 100万到 200万美元,其车削中心和数控深孔镗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可提升到 70%以上。

  再看今年 7月刚完成对德国 DA收购的上工,虽拥有“上工牌”和“蝴蝶牌”两个全国驰名商标 ,产销量与出口量列全国前茅,但与国外同行相比,由于研发力量薄弱,上工产品一直以中低档缝制设备为主。反观 DA公司,它在国际工缝机行业的品牌与技术是公认的全球领跑者 ,仅注册的专利就有 200多项,涵盖了当今缝机机械高端技术几乎所有领域。上工收购

  DA,正是欲通过跨国并购带动自主创新,尽快实现从“国内第一”到“国际一流”的跨越。目前,上工对 DA的首轮整合策略正逐步展开:以 DA监制,上工定牌生产 DA中高档工缝机产品 ,逐步实现 DA中高端产品的中国制造:引入 DA先进机型 ,全面提升上工现有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种机:以德国研发中心带动上海研发分中心 ,培育中国传统产业在尖端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本报记者陈江丁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