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阔别9年大辫子电车能否重新驶上南京街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2:06 现代快报

  【电车·当年情怀】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有轨电车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代表,是经典的象征: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
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张爱玲《封锁》

  “……和王琦瑶接触越多,这个疑团就越是频繁地来打扰。他在王琦瑶的素淡里,看见了极艳,这艳染了她四周的空气,云烟氤氲,他还在王琦瑶的素淡里看见了风情,也染在空气中。她到底是谁呢?这城市里似乎只有一点昔日的情怀了,那就是有轨电车的当当声。”

  “……薇薇眼睛里的上海,在王琦瑶看来,已经是走了样的。那有轨电车其实最是这城市的心声,如今却没了。今天,在一片嗡然市声之中,再听不见那个领首的‘当当’声。”———王安忆《长恨歌》

  电车,睡在记忆深处

  叶兆言:电车缓缓地从梧桐树的浓荫下驶过,很宁静,也很美。

  许结:那条‘辫子’常常开着开着就软绵绵地趴下来了,司机只好爬上车顶去拽。

  韩东:想起那个年代的电车,有种家园的感觉。

  和张爱玲笔下大上海云影天光里有轨电车丁零的喧嚣比,南京的电车,如同这座城市一贯给人的温厚,沉静地躺在人们记忆的深处。叶兆言说……

  “那个时候,南京的街道不像现在这么宽,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和车。就记得夏天,电车缓缓地从梧桐树的浓荫下驶过,那幅画面,很宁静,也很美。”对于南京的电车,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叶兆言记忆清晰而深刻,“那个时候,三条最重要的线路上都是电车在跑。”听说要恢复电车,这位有着浓浓怀旧情结的作家却异常冷静,“其实,那个时候,就不该拆。现在恢复,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似乎代价太大了,还是不要‘乱开药方’,不如把地铁做做好。”许结说……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许结教授对于电车的记忆却带着几分戏谑的味道。“那时电车好像好出毛病,可能是电气控制的原因,门总是关得特别快,老夹着人。为此,乘客少不了和司机理论。”电车上面那两条“辫子”在许结的记忆里,也是爱闹点“小脾气”,“那条‘辫子’常常开着开着就软绵绵地趴下来了,车跑不动了,司机只好爬上车顶去拽,路上的人笑着指指点点,车上的人,愿意等的等,不愿意等的只好重新换车。”不过,电车却不是许结最喜欢的交通工具,这其中的原因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我那个时候喜欢闻汽油味啊,我们一帮小孩都喜欢,经常追着公共汽车闻那味儿。”如今,许结已经不爱闻汽油味了,电车及汽车的汽油味,都已经成了遥远而美好的回忆。韩东说……

  “有了时间的纵深感,从前的那些东西自然而然都会有怀旧的美感,也许在当时并不觉得。”电车在诗人韩东心中,如同那些早已寻不着踪迹的百年老店,美得一去不复返,美得有些伤感,但却是他心中一种“温暖的记忆”。在他看来,美的东西,一定与历史、与时间有关。“城市应该是家园,而不是展览馆———展览财富,炫耀资本。摩天大楼,那种美的标准替换为造价、舒适度、规模、高度……这些东西都是与数字有关,是冰冷的,缺乏温暖。也许电车、老店这些东西,可能和社会的发展无关,但它们却融在这个城市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说,想起那个年代的电车,他有种家园的感觉。快报记者周远政

  电车,在南京跑了36年

  南京电车历史

  1960年8月1日南京开通电车,最多的时候有31路、32路、33路、35路4条线路124辆公交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电车不断萎缩,1996年1月10日,南京最后一辆电车停运。

  司机:全程只有4个红灯

  “我开过电车,也开过现在大家见到的公交车,感觉就是不一样!”南京公交第九客运部副经理王大器向记者介绍,开电车省事、干净、环保。开燃烧汽油的公交车时,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加油加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身上还经常被沾上汽油。而开电车就省了这些环节,操作也十分简单,至少不用换排挡。驾驶员行车秩序也非常好,不会出现超车现象,噪音小、无尾气、成本低……他一连串说出了电车很多优点。

  当时,南京市主城区道路普遍只有五六米宽,十分狭窄,但是汽车不多,红灯很少,从中山码头到夫子庙一共只有4个红绿灯,每个红绿灯口都有交警值守,他们根据人流量、车流量情况,自由调节红绿灯。

  “车速很快,只要不出意外,28分钟就可以从起点开到终点。”王大器说,当时只要有电车,大家都不愿意坐燃油公交车。最鲜明的对比是,从珠江路到鼓楼那一站,当时的燃油公交车像蜗牛爬,而电车“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王大器说,现在,从中山码头开到夫子庙,一路有几十个红绿灯,至少要50分钟。

  乘客:乘电车是一种“奢侈”

  市民王先生回忆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车的起步票价是5分钱,从中山码头乘到鼓楼就是起步价,行至大行宫就要1角,过了杨公井就要1角5分钱了。为了省下1角钱,他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通常情况下,他每个月只有开头几天乘坐电车,因为企业对乘公交车者每月补贴5元,骑自行车者的补贴只有2元。“坐几天,就是要拿个票给财务看看,等5元钱发到手就赶紧改骑车了。”王先生说,他家人口众多,这样做是“迫不得已”。快报记者钟晓敏

  12万再征治飞絮“秘方”

  梧桐大道是南京人的骄傲,可每到春夏之交,漫天飞舞的“梧桐飞絮”却让南京市民既爱又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近几年的城市大规模植树中,最能体现绿色南京特征的“梧桐”,也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南京人心目中的那一棵棵梧桐,究竟能否留住?记者昨天了解到,市建委拟花12万元邀请“民间高人”进行“悬铃木果毛污染防治新技术研究”。

  方法一:修剪去絮

  武汉市林果研究所不久前对外宣称的“修剪去絮”法,让南京人似乎看到“治絮”的希望。按照介绍,就是每3年修剪1次果枝,把球果飞絮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方法工作量大,而且3年就要修一次,治标不治本。”南京园林部门在尝试后却发现,修剪去絮并不神奇。其实,让南京人难受的飞絮有两种———球果絮、芽衣絮,而修剪法只能去除球果絮,芽衣絮无法解决。该专家说,现在南京对1995年以后栽种的法国梧桐,才采用修剪法。

  方法二:嫁接法

  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城建部门一直没有停止过“梧桐飞絮”的治理,从现在掌握的手段来看,嫁接少毛树种的枝条来减少飞絮,是个不错的选择。

  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96年开始“嫁接工程”以来,南京已对60多条道路的近3万株悬铃木进行了嫁接。在今年,对栖霞区的法国梧桐进行了大面积嫁接,在主城内的莫愁路、北京东路的嫁接也已完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通过嫁接‘少果球’,虽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梧桐飞絮,但即便是嫁接,也只能是使用少果球的树种而已,要做到完全无果球,根本不可能。”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说,“挂果球”是这种植物繁衍的必经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彻底防治,是不可能的,目前做的只是尽量减少毛絮的产生。

  有请“民间高人”

  尽管嫁接少果球的方法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南京一直没有停止其他探索治理“飞絮”的路。今年新推出的“高压水枪冲淋法”也有一定成效。

  “最灵验的嫁接法,却对主干道行道梧桐没法大面积使用,因为这些大树都是成年,要嫁接的话,必须先进行修剪,而修剪肯定影响树冠的形状,几十年形成的林阴大道可能就会消失。而在修剪时,也会影响交通,甚至对两侧住户带来安全隐患。”市建委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次再出资12万元,向全社会征集治理方案。“政府在加强研究的同时,也期待‘民间高人’的出现,为治理飞絮提供金点子。”快报记者尹海峡

  最高“悬赏”城市清淤

  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比例越来越高,其产生的污泥自然大幅增加。处理后的干净水可以直排入河,那产生的污泥又该怎么办?为了破解这一城市难题,市建委昨天发布消息,拟花费15万元,邀请专家对南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示范应用进行研究。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个城市都重视污水处理,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并不重视。按照估计,全年排放的淤泥量(干重)约为130万吨,而且年增长10%。这些污泥中不仅含有病原菌、有机污染物,还含有不少重金属,任意排放会对环境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南京市政部门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估计,现在南京每天产生的污泥(含水,水占85%)约为100吨,满负荷时预计在400吨(含水)。目前各家污水处理厂还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有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泥还是随意堆放。该人士称,现在南京水费中并没有污泥处理费用,“确实需要有关部门好好研究污泥的问题”。快报记者尹海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