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专题 > 正文

洋山港建设与城市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彭瑞高

  ●历经十年奋斗,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终于建成开港。一代风云,上下求索,上海城市精神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而深水港建设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精神

  ●以海纳百川为代表的上海城市精神,与港口发展相生相伴。深水港建设跨出大陆、走向海洋,依托长江流域开阔的腹地,面向东北亚和全世界大胆开放。这是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上海”

  ●上海城市精神并非来自清谈与书斋,而是来自于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实践。建设者们立足岗位,培育并提炼出著名的“洋山精神”。这是对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城市精神的推动与发展

  历经十年奋斗,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终于建成开港。在远离都市的海滨,在波涛汹涌的东海上,跨海大桥巍然挺立,现代化深水港规模初具,海港新城呼之欲出。一代风云,上下求索,上海城市精神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而深水港建设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精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海运业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等趋势加速发展,釜山、神户等港口顺应这一趋势,纷纷抓紧建设集装箱深水泊位,竞争东北亚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对上海港形成了巨大压力。党的十四大作出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又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宏伟构想。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进行调研踏勘,提出了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建深水港的设想,由此掀开了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序幕。

  上海历来“以港兴市”。以海纳百川为代表的上海城市精神,与港口发展相生相伴。海纳百川是上海历史与现实的鲜明特征,也是上海未来发展追求的理想境界,它的第一要义是开放融合,在建设“四个中心”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发展、完善。洋山深水港就是开放融合的结果。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在兄弟省市特别是浙江省的支持下,深水港建设跨出大陆、走向海洋,依托长江流域开阔的腹地,面向东北亚和全世界大胆开放。这是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上海”。

  海纳百川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一直把学习世界各国和兄弟省市之长放在重要位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它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广纳国内外有用之才:六年论证中,全国各地共有130多家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200多项专题研究;三年多建设中,几百支大军会战洋山,承担重要项目的都是“国家队”。洋山深水港会聚天下英雄,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牌”人才高地。它既是全国支援上海的结果,也是上海服务全国的平台。

  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是洋山深水港建设中突出的精神风貌,映照了上海一贯的城市品格。深水港前期论证,惟一目标是“百问不倒”,有5000多人次科研人员参与工作,其中知名学者900多人次,两院院士100多人次,论证结果代表了当今中国最高的科研水平;工程开工后,在平均水深20多米的大海中,炸山填海、吹沙成陆,造出几百万平方米新大陆,建成了世界水平的深水港区;在茫茫海上,建设者征服滔天巨浪,用百万吨钢铁水泥筑成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他们以血肉之躯、英雄之魂,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精卫填海”之歌。历史虽已跨入21世纪,各方面条件也大有改善,但这支队伍没有丢掉艰苦奋斗的旗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不断探索攻关,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盯住世界先进水平,“桥不惊人誓不休”、“港不惊人誓不休”。在洋山深水港建设中,涌现出那么多“世界第一”、“全国第一”和自主知识专利,绝不是偶然的。

  上海城市精神并非来自清谈与书斋,而是来自于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实践。在东海大桥绵延数十公里的工地上,在洋山岛风雨交加的海面上,建设者们立足岗位,培育并提炼出著名的“洋山精神”。这是对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城市精神的推动与发展。“洋山精神”的问世表明,通过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来提升城市精神,是实践与弘扬城市精神的有效手段和载体;也充分说明,城市精神是随着建设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而不断丰富、不断化育的。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崛起,上海

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气势将更加宏阔,上海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一伟大的进程中,城市精神必将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引领1600万
上海人
民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