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老南京难忘烫壶取暖 室外多用各种“焐子”保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0:03 龙虎网

  【龙虎网讯】现今防寒保暖条件没的说了,但年轻人大多不晓得往年南京人是怎么取暖的,记者昨天听几位老南京说这方面的故事,得知当时的土办法也不少,有的至今还有人用呢。

  前天,南京气温陡降到零下四五摄氏度,人们在室外呼气都能看到了。家住白下区石榴新村的市民任先生翻出了铜烫壶,这就是他家的取暖器。此壶外形像一个扁圆的南瓜,
上口有把手,盖子里有螺丝口,有橡皮垫圈,装上开水后拧上盖子,滴水不漏。为了安全起见,主人在外头裹了一层布,放在被窝里,真的好暖和。

  据任先生介绍,从清朝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烫壶、铜脚炉一直是城里人取暖的主要工具,一到天寒地冻天气,人们就要找出烧炭的铜脚炉烘火、灌热水的铜壶暖被窝,后来又有人发明用盐水瓶灌水来暖手脚。任先生说,这些东西主要用于室内取暖,人们在室外,多用各种“焐子”,至今让人难忘。“焐子有很多种,其中有手焐子、脚焐子等等。这玩意无须燃料或热能,靠人的体温加热,面料要用丝绸、皮革等,里子用棉绒布、皮毛,这样保温性能好。焐子多是巧妇们手工制作的,花样繁多,普通人家随便做个取暖,有钱人家会在焐子上绣各种花鸟图案,争奇斗艳。我奶奶原来就有个‘鸳鸯戏水’图案的手焐子,它内里衬有短毛狗皮,两端开口镶有弹性松紧带,两只手插到焐子里既能保暖,又起装饰作用,就像个工艺品,奶奶一上街,就有不少人跟着看。”

  家住老城南的杨老先生说,过去中华门一带有人专做脚焐子的,原料有芦花、麻绳和黄草,制作者将一根绳子固定在钉桩上,然后就开始编织,其中还会加上各种颜色的布条儿,做出来的焐子就好看多了。一双焐子做好后,使用者要在里面包上一层棉布,防止磨破脚,穿在脚上非常暖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