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候选:微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0:23 CCTV

  有一个“微尘”,在多次公益活动中献上爱心;有许多个“微尘”,在青岛汇成爱的暖流,向海啸灾区的人民伸出援手——

  “别问我是谁,我就是微尘。”

  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募捐期间,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听到这句话,出自不同人
之口,在不同的时间。他们在向灾民奉献爱心的时候,都默默署上了同一个名字:“微尘”。而今,这普普通通的两个字变得如此之重,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美好的情感与希望。

  “微尘”再现

  2004年岁末,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突然遭遇历史罕见的大

地震
海啸
。一夜间,家园不再,万人蒙难。青岛市红十字会积极响应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呼吁,立即展开为印度洋地区地震及海啸灾民募捐活动。热心的青岛市民积极响应,从12月30日下午开始,青岛市红十字会陆续接到各界捐款。

  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对中年男女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询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的是:“微尘”。

  对于这个名字,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在他们的记忆中,“微尘”曾在非典时期捐款10000元;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5000元。但这位捐款人到底是谁,仍是个谜。

  这对中年男女透露说,“微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值得称道。这次也只是想向灾区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寻找“微尘”

  “微尘”是谁?是什么让他(她)这样无私帮助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人?

  “微尘”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媒体甚至公布了热线电话,希望市民能够提供有关“微尘”的线索。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最终找到“微尘”,只有一个自称是“微尘”的朋友的人来电话说:“微尘”拒绝露面,而且不让他(她)的朋友透露有关他的信息,只想要大家记住“微尘”这个名字,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公益事业。

  与此同时,在青岛新闻网上,网友们纷纷留言,向“微尘”送出新年祝福、表达敬意。一位网友写道,“微尘”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这是一种应当得到尊重的生活方式。

  “微尘”在你我身边

  “微尘”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微尘”向灾区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到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已收到署名“微尘”向海啸灾区的捐款15笔,共计58830元。

  在“微尘”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中,既有机关干部、工人,也有大学生,甚至儿童。一位伤残老红军把800元投到募捐箱后就匆匆离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从里层口袋掏出3000元投进募捐箱;一个还没有募捐箱高的儿童跷着脚把几枚硬币投入募捐箱……那生动的一幕幕,给负责募捐的红十字工作人员留下了太多的感动。

  1月1日上午8时30分,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刚到办公室,就看见一名中年男子守在门口,手里握着500元人民币。这位捐款者和妻子两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除了供上大学的孩子读书和家庭日常生活外,一家人很少有额外花销。但为了帮助远在千万里之外遭遇海啸的人民,他们却拿出了几乎一个月的家用。当询问姓名时,他笑笑说:“就借用‘微尘’两字吧。”与此同时,青岛市红十字会的捐款热线热得“烫手”,数千名市民打进电话咨询。“微尘”的故事也通过

中央电视台传到了全国,北京、湖北等地的热心群众纷纷通过网络表达对“微尘”的敬意和祝福。

  一粒“微尘”,掀起了博大的爱心狂潮;无数“微尘”,汇成了爱的真情海洋。

  无数默默无闻的青岛人在这场跨越国界的爱心救助中,将善良、热忱的秉性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和诠释。这,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是一种文明的注解,并将铸就我们城市品格的一部分。(王丽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