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英雄吕曦东成长历程看80后英雄的时代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0:44 法制周报
从英雄吕曦东成长历程看80后英雄的时代内涵

湖南英雄吕曦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从英雄吕曦东成长历程看80后英雄的时代内涵

人们纷纷看望吕曦东


从英雄吕曦东成长历程看80后英雄的时代内涵

人们纷纷看望吕曦东


从英雄吕曦东成长历程看80后英雄的时代内涵

吕曦东,用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改写了人们对“80后”的定义


  有人说,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温室的一代”,是责任感缺失的一代,是没有英雄的一代,甚至是“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尽管他们个性张扬,才情横溢,但他们放纵不羁的自我意识,却为社会所不容,他们对助人和利他有着天生的淡漠,他们的道德感令人担忧……

  公元2005年9月18日。一个人,一个名字叫吕曦东的湖南伢子,用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改
写了人们对“80后”的定义。

  本报记者/李敏 新华社记者/夏宇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世上就有多少双眼睛;

  世上有多少英雄,地上就有多少鲜花。

  有一种英雄,他用尽生命的力量只为一次比鲜花还绚烂的绽放——他沐浴阳光,是为了换取人世间更灿烂的笑脸;他承纳雨露,为了更有生命张力的开放。有一种英雄,他平凡得如路边的小草,生命的绿色被掩映在广袤的原野——他沐浴阳光,是为了给原野增添更多的生命原色;他汲纳雨露,为了回报根植自己的土地。他的灿烂是朴素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绿色是本真的,没有丁点的尘埃渣滓。

  他不知道自己何时绽放,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花期;他不知道自己刹那间的绽放有多么绚丽。

  所以,他不经意间的一次绽放,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了同样的惊异。

  这样一种英雄,被传统一致地认同,因为“见义勇为”几千年来根植于一个民族,浇灌了一个民族 ;这样一种英雄,是现实急切的渴盼,因为“见义勇为”被现实无情地伤害过,被舆情深切地忧虑过。

  吕曦东,一个生于80年代的湖南邵阳伢子,用一道彩虹般优美的弧线,打破了现实的深深忧虑,回答了一个让我们有点尴尬的问题:80后一代,是不是英雄贫乏的一代,是不是英雄缺失的一代?

  我们曾满怀自豪。如果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雷锋、戴碧蓉、欧阳海、罗盛教、张华……一串串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的名字背后,是大写的“义”与“勇”,是一曲关乎生命的颂歌,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的爆发式延续……如今,人们崇拜的是“财富英雄”“明星偶像”,道德英雄仿佛不再拥有昨天的光环,以往时代偶像的背影正渐行渐远,英雄断层的忧虑曾经让我们发出类似“寻找英雄”、“呼唤英雄”、“塑造英雄”的慨叹。

  于是,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因为湖南伢子吕曦东的惊世一跃,2005年的9月18日,在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欢声笑语的背景里,这朵“英雄花”开放的声音特别铿锵。仅仅6秒钟的时间,一个含苞的花蕾就彻底开放;仅仅6秒的时间,我们就记住了这朵“英雄花”的名字:吕曦东。

  吕曦东,一个诗意豪放的名字。

  吕曦东,一个顷刻间花香四溢的名字。

  吕曦东,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名字。

  吕曦东,一个永不言悔的湖南伢子。

  感于此,我们的脚步才没有停歇。在贵黔大地,在红色之都遵义,在

芙蓉国里,在千年古城邵阳,一路寻访,一路感动——感动他于平凡的一贯坚守,于乡情的平易回报,于梦想的执着追求,于正义的舍身搀扶。

  因为平凡所以琐碎。他从来不用豪言壮语垫高自己,记录他的成长历程可以剔除所有的文学样式,甚至不需要特写镜头;因为朴素所以真实。他几乎没有一点矫饰。记录他的成长历程,同样不需要任何修辞——白描才是最熨贴的方式。

  我们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因为要记录过去,“回闪”是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又不是一个称职的记录者。因为要避免累赘,“挂一漏万”是我们剪辑某些素材的极端无奈。

  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吕曦东,是他的父母亲友同事老师乡邻们记忆片段拼凑而成的效果图,像不像,我们没有足够的发言权。 —— 题记

  2005年中秋:穿越生死的一跃

  “只要多给我们一秒钟的时间,故事的结局就可以改写。”

  ——吕曦东的同事兼好友陈驰

  事件几乎没有任何预兆。

  2005年9月18日。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红色之都。遵义。

  节日里的遵义城又多了几分喜庆。趁着喜庆吉祥,这一天也成为许多准新郎新娘拍结婚照的日子。爱丽新娘影楼有两对准新人选定了今天进行拍摄。曾经是师徒关系的陈驰与吕曦东现在成了“爱丽新娘”的担纲摄影师,他们今天各负责一对。

  尽管来遵义已经几个月了,在爱丽新娘影楼里当一名摄影师的吕曦东仿佛是个新员工,几乎每天第一个到达影楼的他早早来到了位处遵义市繁华路段——丁字口的爱丽新娘影楼,约见一对新人刘宏、王芳,就当天的婚纱照拍摄事宜做最后的商议。

  影楼规定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8点半不到,吕曦东已经到了影楼。

  “早上好!”吕曦东在一楼大厅碰到了同事廖海霞。这是吕曦东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廖海霞说,他的问候总是那么自然、真诚,没有一点做作的感觉。

  他习惯了早到。与往常一样,吕曦东没有在大厅停留,一溜小跑到了四楼的工作室,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照相器材的检查、婚纱的准备、美工道具的归位整理。

  早上9点多,他约定的拍摄对象刘宏、王芳来到影楼。吕曦东安排好化妆师后,给几个要好的朋友去电致以中秋佳节的问候。准备下楼的时候碰到了同事陈驰,同样是一句“早上好”。陈驰清楚地记得,因为问完好后,吕曦东就拨通了老家邵阳的电话,问候爷爷奶奶父母节日快乐。

  10点多一点,一切准备就绪。按照约定,两对准新人的拍摄地点选定在遵义市东南的市郊,一个名叫马阑坝的地方。那里有一段铁路,很适合做野外拍摄的背景。

  影楼的外景车等在外边,吕曦东也在车边候着。他发现另外一对客户(由陈驰负责)里有了一老一小两名亲友,他一打听才得知,他们是新娘的母亲与4岁的侄儿。

  吕曦东最后一个上车——大家并没有感到一丝的别扭,因为几乎成了习惯,他总是要礼让所有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摄影助理张崇明。

  创作的过程是快乐的,尤其是野外的创作。对吕曦东而言,摄影已经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是承载自己梦想的桥梁。

  创作的快乐还在散发,魔鬼却在狰狞而又阴森森的狂笑中,伸出了罪恶之手。

  时间已近中午12点,两组野外拍摄几乎同时结束。顺利完成拍摄任务的一行人的情绪也慢慢松弛下来,沿着铁路走向数百米外的公路,准备坐车返城。

  没有任何预兆。一个与火车拼速度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红色之都遵义。

  那真的仿佛是一个梦魇,从创作的快乐到灾难惊怵的转换,原来只需要短短的六秒钟——从开始到结束,只有短短六秒钟。

  正是这短短六秒钟,一个血性小伙子见义勇为的故事就开始传诵。

  吕曦东一行人在途经离遵义南站站台只有10多米远的弯道处时,突然传来火车的鸣笛声,许多走在铁路中间的人纷纷跳离铁轨。走在最前面的吕曦东回头一看,突然发现,走在最后的一名随行家属,50多岁的妇女张某,抱着她4岁的侄孙正想跨出铁道,而这时意外却发生了:张某抱着她4岁的侄孙却不慎摔倒了。

  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受到惊吓的张某由于腿脚发软,婆孙二人横倒在铁路上,瘫软了,费尽了全身力气始终没有爬起来。

  “那时,火车距那名妇女只有50米左右。”吕曦东的摄影助理张崇明对当天的情形印象深刻。

  在场的许多人惊吓得只知大喊。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几乎在同时,两位摄影师吕曦东和陈驰几个箭步冲了上去。吕曦东距离摔倒的祖孙两人最远,说时迟那时快,他以闪电般的冲刺拉出了4岁的孙子,而距离婆孙俩最近的摄影师陈驰,也冲上去抓住了老人的手臂。这时,来不及刹车的火车呼啸而来,老人的身体已基本被拉出铁轨外。然而,火车比铁轨宽出的部分仍然撞飞了吕曦东和老人。吕曦东被车厢挂住,巨大的惯性把吕曦东抛向空中,他的身体在空中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后,被重重地摔在铁路边的水沟里,他随身携带的相机已被撞成了碎片,也在空中飞舞,吕曦东当场七孔流血,重度休克。

  现场一片血腥,满目狼籍。此刻惊魂不定的人们纷纷奔向出事地点。

  生命垂危的老人与吕曦东被火速送到遵义最好的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抢救。获救的4岁小孩只是受了些惊吓,基本安然无恙。几个小时后,吕曦东的头部和胸部都已进行了手术,头部还被取出了一小块颅骨,头部胸部浑身插满了管子,术后昏迷8天8夜。

  一天后,一个英雄的名字开始在遵义、在贵黔大地、在三湘四水、在长城内外成辐射状传诵。

  他的名字叫吕曦东。他把生的希望带给了那个4岁的小孩,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命悬一线。

  童年:善良质朴的闪亮时光

  “他很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又特别乐于助人,这孩子太懂事了。”

  ——吕曦东的母亲毛黎明

  有别于其他的任何采访,探访生他养他的故乡,搜寻他童年成长的故事,总不时被他年少时的一些小事感动。

  因为脑干受损,他的记忆力明显衰退。许多儿时的小故事只有靠父母乡邻老师同学的回忆碎片拼凑了。

  吕曦东的童年是清苦而又快乐的,是单调而又充满着乡村生活情趣的。

  吕曦东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板桥村,湘西南的邵阳古称宝庆府,“板桥”这个记忆中与诗意勾连紧密的山区小村,秋收后的村野确实如一幅油画,原始的质朴、本真的粗犷给人的不是初冬的萧瑟,而是母亲一样无私裸露的旷达。

  2005年11月,记者踏上这片位于邵阳东南的土地,一路打探过去,迎面而来的是乡亲们淳朴的热情。

  虽然隶属邵阳市的一个区,但远山隔阻,这里已远离都市的喧嚣:邵水清冽,滋养了淳朴民风。一条乡间的简易公路,将它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顺着这条公路,记者在乡亲的导引下,走进了想象中的英雄家乡。

  一栋两层的小平房,两层楼的红砖瓦屋里外没有半点装饰,厅堂中、台阶上到处摆放着农家的工具和饲料,一间房屋内还摆满了用来喂猪的青菜——这就是吕曦东的家了。

  1984年,吕曦东出生在板桥村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吕文韬与母亲毛黎明都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吕曦东的爷爷吕卫诚是60年代老党员、板桥村的老村支书。这位老党员与孙子吕曦东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各类英雄人物的故事。

  也许是时代的烙印,也许是家训的秉承,吕卫诚喜欢搜集、讲述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吕曦东喜欢听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戴碧蓉等英雄的英勇故事,几乎成为了他的启蒙脚本。

  有一次,吕卫诚讲到黄继光的故事时,一不小心犯了移花接木的错误,细心的吕曦东立刻纠正,并天真地对爷爷说,如果黄继光是个机器人该多好呀。

  爷爷趁势说,共产党员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他们的身板呀比钢铁还强,他们的骨头比钢铁还硬,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吕曦东更加不解了,他一脸迷惑地说,爷爷,你是共产党员,那你前几天怎么还患感冒呀?这一问不打紧,爷爷一时语塞,好久都找不到应付吕曦东的词了。

  打此之后,吕卫诚不敢稍有懈怠,每次讲故事都要特别用心。

  吕曦东上学后,又喜欢上了爷爷嘴里有关晋王祥卧冰求鲤的掌故。虽然上学了,7岁的他还是天真可人。那年冬天,刺骨的北风刮得很紧,母亲毛黎明落了伤寒,放学回来的他见到卧床调养的母亲,有点手足无措,几分钟后,他好像忽然有了主意,一溜小跑出了自己的老屋,到了离家百米远的小池塘。父亲吕文韬好奇地跟了出去,只见到了池塘的他脱下自己的袜子,赤脚直往池塘那层薄冰上试探。情急之下,吕文韬大声喊了一声:东东,你在干什么?吕文韬本来想喊住他,没想到起了反作用。吕曦东不曾想背后有人,一回头,一个惊怵后,他差点滑落池塘。吕文韬三步并着两步,把他一把拉了回来。

  到了家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父亲的发问像连珠炮:东东你疯了呀,那么一点薄冰能够遛么?没想到吕曦东的回答,让父亲哭笑不得,他说:人家王祥为了后母可以睡在冰上抓鱼,妈妈是我的亲生母亲,她病了,我想去池塘捞几条鱼给妈妈滋补滋补怎么就不行呢?

  躺在床上的母亲毛黎明听了,热泪涕泗。“一半是心疼,一半是感动”,10多年过去了,毛黎明回忆起这样的细节,至今还是那句话。

  如果没有10多年后吕曦东的惊世一跃,这些小掌故也许会被尘封在那个普通而又有点偏远的小山村,尘封在爷爷和父母的心里。

  “这孩子太懂事了”,毛黎明说。“他很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又特别乐于助人。”

  在离吕曦东家60米远的地方,住着全村有名的困难户朱云华夫妇,两老活到80多岁,膝下只有一个未娶媳妇的儿子,可是儿子在50多岁时又不幸患病去世了。

  吕曦东带着弟弟吕曦照从小就主动帮助这户老人,每当缺柴少水的时候,兄弟俩都会主动去帮助他们砍柴挑水。每当农忙季节,吕曦东跟着父母齐上阵,帮老人打稻谷,插秧苗。就是在七八岁时,他一点也不含糊,帮着大人在田地里来回跑,干得汗流浃背也不在乎。长大后,他和父母亲更是视朱家老人如亲人,一直到2002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见义勇为对于吕曦东已经不是第一次。那是1996年三四月份的一天下午,小曦东放学回家,经过一个叫黄泥塘的水塘边,看到老人朱陈氏正在池塘提水,由于未站稳,老人连人带桶扑倒在水中,老人大呼救命。小曦东见状,边跑边丢下书包,一头扎入冰冷的水中,使出全身力气,把老人推了上来。老人非常感激他,要他赶紧回家换衣服,以免着凉,但他却再次跳入水中,捞出水桶,打了满满一桶水,与老人一同抬了回去。

  2002年,曦东听说弟弟班上有一个同学因父亲得病去世,无钱继续上学时,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境遇:由于读书太少而备感生活艰辛,于是他决定尽自己绵薄之力进行资助,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200元钱,通过弟弟转送给同学,以解燃眉之急。如今,这位同学已上了大学,却一直不知有一个好心的同龄人吕曦东曾暗地资助过她。

  一次,邻居彭干香的儿子与曦东弟弟曦照吵架,不一会儿,两人就由“文斗”变成“武斗”。恰好路过的吕曦东不由分说,拉起弟弟就跑。吕曦照哪里肯依,耍起小宝古佬的蛮劲来,情急之下一口咬住了曦东的手腕,放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有了两行深深的牙齿印痕。

  原来,曦照因为自己酷爱的玩具车被邻居彭干香的儿子玩丢了一个部件,不肯就此罢休。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吕曦东没有过多地责怪弟弟。但他同时告诉弟弟,自己吃点亏算了,没必要那样斤斤计较。

  同样是邻居彭干香,说起懂事的吕曦东来,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送不完的赞誉:“这孩子很有礼貌,小小年纪就晓得体恤人”。10多年前,彭干香的丈夫身患重病,躺在自家走廊的靠椅上,当时只有10来岁的吕曦东只要一路过,就要用充满童真的关切问候他。

  这让彭干香一家记忆犹深,感慨犹多。

  关于童年、少年时的吕曦东,他热爱劳动的故事也有很多。

  吕曦东打小就热爱劳动。六七岁时,就是妈妈毛黎明的好帮手了。几乎不要吩咐,擦家具,洗衣服、生火做饭,他样样都做。因为年纪小,个子矮,他在晾晒衣服时只好采取低空高抛的办法。这样晾晒的结果是,衣物掉在地上时候比较多。即便这样,他也从不气馁,拾掇起来重洗重晒。

  稍大的时候,帮父母甚至邻里做农活,成为吕曦东课余、假期生活的重要功课。

  农村的双抢是又苦又累又脏的活计,吕曦东从不偷懒,总是主动参与。因为人小个子矮,他只能当个递禾的二传手,即便这样,父母看到他水一脚泥一脚的狼狈样,还是心疼得不行。有时,父母实在不忍心,叫他带着弟弟先回去休息休息,可他从来不打退堂鼓,总是与父母同出同归。

  吕曦东不但与父母一起干农活时很卖力,他还常常带给父母意外的惊喜。

  毛黎明清楚地记得,1998年,因为丈夫吕文韬在乡办企业“板桥草席厂”上班,家里的农活就摊在她一个人身上。农务繁杂又有接连几份人情要应酬的她,眼看晚稻播种日期临近,自家的晚稻秧田却还没来得及平整,心里十分着急。

  7月初的阳光已经有几分烤人,在亲戚家应酬人情的毛黎明不顾亲友的挽留,心急火燎地回到家赶到秧田一看,眼前的一幕让她不敢相信:昨天还是毛胚的秧田,现在却已平整如镜。正在她犯嘀咕的当儿,隔壁地里的乡亲告诉她是儿子东东(乡亲与父母对吕曦东的昵称)利用星期天一个整天平整好的。

  那一年,吕曦东才14岁。

  说到此处,毛黎明的骄傲里有几分内疚与心疼。

 [1] [2] [3] [4] [下一页]

  独家声明:《法制周报》独家供新浪网稿件,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